温度对以Fe-50Cu粉末为中间层的纯铁与RAFM钢连接工艺的影响

来源 :2015年全国粉末冶金学术会议暨海峡两岸粉末冶金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qylovezf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Fe-50Cu粉末为中间层,在温度700℃-800℃、压力50MPa、保温时间2h的真空条件下,对RAFM钢和纯铁进行真空压力扩散焊接.采用扫描电镜(SEM)和能谱仪(EDS)对连接层显微组织和元素、孔隙扩散机理进行分析,并对连接试样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温度升高可以提高活化原子数,有利于原子发生迁移,形成良好的扩散结合面,并且可以提高中间层本身的强度.孔隙的形貌数量对连接样的拉伸性能有直接的影响.中间层附近母材的显微硬度比其本身的显微硬度高,说明中间层原子迁移,在连接面附近形成固溶体.
其他文献
采用Ti与TiAl3为原料,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工艺制备γ-TiAl合金,并研究了轴向压力和烧结时间对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和TiAl3混合粉末经放电等离子烧结后,反应生成相主要是γ-TiAl和少量α2-Ti3Al.材料的密度、硬度、强度等性能随轴向压力的提高不断提高,但在达到40MPa以后材料的性能趋于稳定.继续增加轴向压力,对提高材料的性能影响甚小.随烧结时间的增加,
采用一步和两步SPS烧结法分别制备了WC-10wt.%Si3N4复合材料.研究显示,在不保温烧结方式下,β-Si3N4在1700℃以上会发生"快速熟化"现象,β-Si3N4晶须快速长成,与此同时WC基体晶粒也迅速长大;在1550~1600℃保温30min,β-Si3N4能够持续熟化并长成晶须,而WC晶粒生长则较为缓慢;采用两步烧结方式时即先升温到1700℃随即冷却至1450~1600℃保温30mi
本文研究了氧化铬对硬质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重点研究了氧化铬抑制硬质合金烧结中碳化钨晶粒长大的作用,并讨论了抑制晶粒长大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能球磨法可使氧化铬粉末均匀地分布于钴相中,并与钴合金化.在硬质合金烧结中,氧化铬与烧结体中的碳发生碳热反应,生成细小和活性的碳化铬,这种新生成的碳化铬能更有效地发挥抑制液相烧结中碳化钨晶粒的长大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氧化铬可有效地抑制碳化
通过粉末冶金和压力加工的方法制备了以回收APT为原料和原矿APT为原料的稀土钨电极材料,对比分析了回收APT和原矿APT的粉末形貌和成分,对旋锻加工后回收坯条的显微组织进行观察,研究了回收APT制备的稀土钨电极的焊接性能,并与原矿APT制备的稀土钨电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回收APT粉末的形貌比原矿APT粉末形貌较为复杂,S元素含量较高,回收APT作为原料对稀土钨坯条的加工性能影响不大,以回收AP
在粉末成形过程中,由于粉末体材料的体积具有可压缩性,所以粉末体材料表现许多不同于致密刚塑性体材料塑性变形的特征,而粉末体材料的塑性泊松比则是这些特征的集中体现.此外,对于材料粉末成形过程的有限元数值模型的建立,泊松比及材料的屈服强度也被认为是材料物理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文以Ti/Al复合粉末材料为研究对象,基于粉末室温钢模压制实验,建立泊松比与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相对密度参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相对
本文研究了硬质合金注射成型坯的溶剂脱脂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脱脂过程中坯件内部孔隙网络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并从机理上对溶剂脱脂进行了分析.文章分析了原料粉末粒度、注射件厚度、工艺参数和溶剂本身等因素对脱脂过程的作用规律.在粘结剂体系和装载率确定的前提下,粉末颗粒越细、脱脂温度越高,脱脂速度就越快;而脱脂时间与坯件厚度的平方成正比;溶剂与粘结剂可溶组分性质越相近,溶解也越容易.根据溶解扩散原理和实验
在硬质合金的原材料APT粉末中添加Ca和稀土Ce元素,探讨了稀土Ce元素改性硬质合金制备过程中的富钙相.通过X射线衍射仪分析物相,扫描电镜观察形貌及能谱分析成分.结果表明:富钙相会急剧降低YG6硬质合金的性能,在氧化钨还原过程中会产生CaWO4和Ca4.26W10O30两种富钙相,碳化后富钙相转变为Ca4.26W10O30和CaC2相;添加适量稀土Ce可消除富钙相嵌在钨颗粒内部和分布在钨颗粒周围现
本文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TiC-10TiN-xMo2C-30Ni(x=0、2、4、6和8mol.%)金属陶瓷,旨在研究Mo2C添加对TiC-TiN-Ni金属陶瓷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和磁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420℃真空烧结1h后,金属陶瓷中的Ti(C,N)陶瓷颗粒通常具有芯/环结构,且大部分Ti(C,N)陶瓷颗粒的环由内环和外环组成.Mo2C添加使Ti(C,N)陶瓷颗粒细化.随着Mo2C含量增
分别将两种工艺(新工艺和传统工艺)制备的超细碳化钨粉末制备成分为WC+0.2%VC+0.6%Cr3C2 +6.5%Co的混合料,测量两种混合料压坯在烧结过程中的收缩率的变化情况,并比较烧结后的四项性能和金相组织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艺制备的超细碳化钨粉末混合料表现出不同的烧结特性:新工艺碳化钨混合料收缩率为17.52%,收缩时间较长;传统工艺碳化钨混合料的收缩率为18.25%,收缩时间较短.新
钨电极坯条的生产主要有两种工艺,即等静压成型+中频烧结与钢模模压成型+垂熔烧结技术.现对由这两种工艺生产的坯条进行微观结构与性能分析,通过对比研究这两种坯条的显微金相组织,坯条密度,坯条硬度,并采用电子探针技术分析坯条断面的稀土元素径向分布,结果发现,采用等静压成型+中频烧结工艺生产的钨坯条组织缺陷少,整体密度与硬度均匀,稀土元素颗粒弥散分布,避免了在后续旋锻过程中出现的断条、开裂等加工缺陷,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