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HV/UHV 输电线路超高速保护研究开发现状与展望(上)

来源 :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floodfor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高压(EHV)输电线路的发展,特别是特高压(UHV)的出现,对继电保护的快速动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文在简述线路保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阐明超高速保护的内涵,并认为超高速保护的发展时机与客观条件已日趋成熟;接下来,重点对构成超高速保护的核心元件和辅助元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归纳总结,特别介绍了一些国内外超高速保护实际装置及其运行经验和正在研制的试验样机;最后展望了超高速保护下一步研究的内容和难点。本文内容包括输电线路保护原理的发展历程、超高速保护的内涵、发展时机与客观条件,核心保护元件的理论成果。
其他文献
电压分级控制是协调分散的无功/电压控制设备动作的有效方法,而区域划分是电压分级控制首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常用的向上合并归类法为例,对其结果中出现的孤立节点和方法中没有对PV节点进行合并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并通过IEEE39系统和IEEE118系统来验证本文所采用方法的有效性,进而改进算法,使其具有通用性。
基于MATLAB中SimPowerSystem工具箱的开放性、图形化和多种分析、绘图工具的优点,本文利用MATLA搭建了电力系统仿真模块。同时对电力系统低压侧负载进行了无功补偿的仿真实验和高压母线B2侧无功补偿的仿真实验。
在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Dispatcher Training Simulator)的网络拓扑分析中,应用有色Petri网理论比较节点收缩模型与节点搜索模型。提出了基于节点搜索模型的网络拓扑分析的两级分析策略:第一级厂站母线分析,第二级系统网络分析。由节点搜索模型生成的单向链表,极大地缩小了开关操作后局部搜索范围,然后直接修正导纳矩阵,节省了拓扑分析时间。以某省电网为例进行了仿真实验,采用oracl
基于可复用的电力系统软件体系结构,进行静态安全分析组件的开发。对静态安全分析的故障集合进行改进,使它能设置多重故障,故障扫描引入预筛选的办法;考虑故障影响的局部性并引入故障概率对故障排序的性能指标进行改进。这种基于可复用体系结构的静态安全组件的开发,使整个系统有更好的集成性和开放性,静态安全组件的开发也更加方便。
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辐射配电网潮流计算的实用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辐射配电网络的结构特点,通过建立邻接表和广度优先搜索生成潮流计算的节点顺序,运用线性潮流方程迭代求解各节点电压,不需对节点、支路进行复杂编号,不需形成节点导纳矩阵和三角矩阵变换,具有输入数据格式简单、计算速度快、占用内存少和收敛性好等特点。最后以实际算例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本文针对城市垃圾及固体废弃物焚烧热分解混合气体中含有CO2,H2O,CO等大量辐射气体介质的特点,对其辐射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辐射计算采用窄带统计模型,辐射传输方程采用DOM(discrete ordinate method)方法计算,在详细考虑辐射介质频谱特性的基础上,数值解析了火焰厚度,边界温度,混合气体体积百分含量的变化对辐射热损失的影响规律。此外,通过窄带模型和光学薄模型计算结果的比较
通过分析燃烧室壁面对流-辐射耦合换热条件下的热特性,综合考虑燃烧室热环境、冷却作用及燃烧室结构材料许用温度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种非均匀冷却温度控制为约束的超声速燃烧室热环境特性分析方法。结合混合分数平衡化学反应和离散液滴模型,对比分析了壁面不同发射率、定壁温、非均匀冷却温度、绝热等壁面热特性条件对超声速燃烧室热环境及冷却系统热负荷的影响,为超燃发动机耦合传热及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将液滴等效成等温圆球来研究液滴蒸发过程,通过商业软件fluent建立球体外流场对流换热的数值计算模型。该模型包括两种,一种是表面无质量流的球体在空气中对流换热的情况,一种是表面有正葵烷质量流(斯蒂芬流)的球体在氮气中对流换热的情况。其中表面有质量流的情况以等温液滴蒸发模型相类似。本文主要考虑低压,变物性参数,较小直径条件下球体与周围环境对流传质状况,并将两种情况的计算结果与工程中常用的两个对流换热
本文提出一种比较变压器两侧电流中综合负序电流的极性,来区分变压器内、外部故障的新方法。所应用的综合负序电流提取的主要是基波负序电流分量,还包括各次谐波的正、负序电流分量,由于该分量也具有故障分量的性质,因此利用该算法处理后变压器两侧的电流,在内、外部故障情况下相位特征更为明显,约在(T/4-T/2)内便能够准确判断出区内、外故障,新算法不仅具有动作快速、可靠的优点,而且识别故障的灵敏度较高,能够识
本文为全文的下半部分,紧承上篇,对超高速保护辅助元件(包括启动元件、干扰识别元件和故障选相元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归纳;接着介绍了一些已用于现场的超高速保护实现装置及其运行经验和近期试验样机的研发情况;最后展望了超高速保护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