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加卸载下混凝土全曲线模型研究

来源 :第五届全国水工抗震防灾学术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ming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循环加卸载下混凝土本构关系,进行了两种不同应变速率下(104/s、10-4/s)混凝土轴向循环加卸载试验.以应变速率为10-5/s时的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循环加载卸载全曲线的模型,然后将建立的全曲线模型应用于应变速率为10-4/s时的工况,验证构建的模型是否合理有效.根据循环加卸载全曲线加载段与卸载段的不同特点,在两段曲线上建立不同的本构方程.并将加载段细分为加载上升段与加载下降段,在加载曲线方程中减少了模型参数,使应用更为简便;在卸载曲线方程中引入两个卸载系数来控制卸载段的曲线形状,提高拟合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新建立的模型能较好的拟合循环加卸载应变应力关系,以上改进使模型得以简化并提高了精度.
其他文献
深厚覆盖层场地会对其下基岩传播而来地震波的振动特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其上土石坝结构的地震动力反应特性.同时,场地上新建大规模土石坝结构也会对原深厚覆盖层场地的地震动传播特性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针对深厚覆盖层场地上土石坝结构-地基系统,采用非线性动力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深厚覆盖层场地的地震动传播特性和覆盖层上土石坝结构-地基系统的地震动力反应特性,初步分析了土石坝结构和覆盖层地基的动力相
采用有限元动力时程分析方法,选择水垫塘边坡典型剖面进行了边坡地震动力响应分析。获得了地震工况下边坡的变形场以及塑性区分布特征,并采用强度折减方法得到了震后边坡的安全系数和临界失稳路径。STD2-2,剖面所在部位右岸边坡较为陡峻,所出露岩层岩性整体相对较好。地震荷载引起的增量变形为斜向下朝向边坡临空方向,且以水平变形为主;除开挖线附近岩体外,整个坡体的水平变形呈现上部大、中后部小的特点,沿高程方向有
水库诱发地震的机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很难采用一种数学模型来分析,给诱发地震的定量分析带来诸多困难.支持向量机基于统计学习理论,具有很好处理非线性问题的能力.本文将影响水库诱发地震的主要因素(岩性、岩体完整性、断层性质、库区区域应力状态、库区地震活动背景)进行定量化,然后采用支持向量机理论建立考虑11个因素的诱发地震分类机,并应用于水库诱发地震预测.实例分析表明,支持向量机可以用于水库诱发地震预测
对250m级的面板堆石坝进行了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钢纤维混凝土对面板堆石坝的抗震加固效果.结果表明,加固前后面板的损伤区域均在2/3坝高以上;将面板1/2坝高以上区域采用钢纤维混凝士加固后,损伤范围和损伤程度明显减小.研究结果对钢纤维混凝土应用于强震区面板坝的抗震加固效果提供了依据.
采用先进的堆石料和接触面弹塑性本构模型,结合反馈分析对汶川地震中紫坪铺面板堆石坝面板脱空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堆石体较大的残余变形和面板较大的刚度导致的两者间变形不协调是导致面板与垫层脱空的原因.(2)震后面板脱空分布与面板错台和震前的水位有密切的关系.水位以上由于面板的法向约束较小,面板更容易发生脱空.(3)数值模拟的面板脱空分布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本文采用的堆石料和接触面弹塑性模
为研究不同应变速率下混凝土单轴压缩损伤规律,对强度等级为C15,尺寸为150mm的混凝土立方体试块在不同应变速率(10-5/s、10-4/s、10-3/s、10-2/s)下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构建了损伤变量值D,并分别运用过镇海模型和改进的weibull模型对混凝土单轴压缩损伤变化规律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比较过镇海模型和改进的weibull模型,发现过镇海模型损伤曲线,损伤第一阶段不明显,
采用连分式算法可以有效地求解无限域动力刚度表示的比例边界有限元方程,它具有收敛范围广、收敛速度快等优点.本文在高频渐近连分式算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低频渐近,发展了一种针对矢量波动方程的双渐近算法.随着展开阶数的增加,双渐近算法可以在全频域范围内快速逼近准确解.通过在高频极限、低频极限时满足动力刚度表示的比例边界有限元方程,建立了递推关系以求得动力刚度矩阵.通过二维半无限楔形体、三维均质弹性半空间数值算
本文进行了不同侧压下的混凝土循环加卸载试验,对不同侧压、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应力应变全曲线中的滞回环面积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了滞回环面积与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介绍了一种简单便利的的滞回环面积统计方法.研究发现:混凝土单位体积耗散能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单位体积耗散能最大值与峰值应变有着密切联系;在循环加卸载过程中混凝土的单位体积耗散能具有明显的侧应力敏感性;通过Weibull统计分布模型对混
Najar能量法定义了损伤耗散能和无损应变能,并通过两者的比值确定了混凝土单轴受压情况下的损伤变量.该方法原理清晰,但是并不能在宏观上很好地描述混凝土单轴受压破坏的实际过程.本文针对此问题,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将混凝土受压过程中的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剥离开来,定义了一个新的损伤变量.为了对改进前后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本文进行了不同加载速率下的混凝土单轴压缩试验,并对试验数据加以拟合.以拟合后的试验数
本文对不同次数循环孔隙水压(0、10、50、100、200次)作用的混凝土进行了不同应变速率(10-5/s、104/s、103/s、10-2/s)常三轴压缩试验,试件尺寸为Φ300×600mm.对循环孔隙水压作用后混凝土的峰值应力物理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混凝土在不同加载速率下的吸能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峰值应力随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增大.混凝土的峰值应力随孔隙水压循环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