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气象服务学的课程体系研究

来源 :第四届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99106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着重探讨了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学科,以及其中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特别是就课程体系的规划理由,以及具体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课程的设置进行详细的分析,旨在通过各方面的建设,更好地为我国公共气象服务体系的发展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准备.
其他文献
近年来,网络教学已是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教育手段,本文根据学校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实践,即地理信息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提出了必须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强化“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才能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必须把握现代教学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网络教学建设等思考和建议.
本文对船舶与海洋工程类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制定体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类专业应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四位一体全新创新教育体系,建立三平台、四层次、六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对船舶行业校企联合、跨学科、跨专业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进行研究与实践.
海洋科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直接观测是认识和研究海洋科学的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实践教学环节极为重要.而海上现场观测极为困难.海洋学虚拟实验室通过数学方式,搭建一个实验平台,对于海洋直接观察和物理实验室难于展示的海洋现象和过程,借助于目前成熟的海洋数值模拟技术,通过改变环境参数和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手段,采用人机互动方式,以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海洋现象和过程.
本文主要阐述了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军事海洋学科海洋调查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过程、实践经验及进一步改革设想,目的是为了完善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调查实践环节提供规划性建议.首先,介绍了我院最初开设海洋调查课程的预期目标;其次,介绍了我院实现预期目标所采取的方法和具体实施过程;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我院海洋调查课程体系的思路.
本文在考虑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衔接的情况下,对美国华盛顿大学及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简单比较分析.对比发现,华盛顿大学在本科阶段注重了海洋科学的系统性教育,特别加强学生的基础教育,提出了含有较少知识点的本科基本要求.研究生阶段则提高门槛,拉动学生利用更多学分获得与中国海洋大学学生同样多的专业知识点,无形中加强了基础,加上知识面宽,更增加了优势.值得借鉴,不可照搬.
海洋科学是一门多系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的特点决定其课程设置必须与理论知识密切结合,着重实践性教学.本文主要阐述了开设海洋科学基础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课程建设、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诠释了在该课程建设与改革方面的措施与成效.海洋科学基础实验旨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通过不断更新实验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改变基础实验课以验证性为主的局面,由此加深学生对海洋科学概念与
大气科学是依赖于实验又与其他学科不断交叉、逐步发展成熟的一门学科.现代大气科学涉及的领域更宽,涵盖的功能更多,其开放性也比过去更强.本文从大气探测、数值预报、资料获取和局校合作平台建设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学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情况.
本文根据学校海洋水文仪器与检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通过收集与之相关的各方面素材,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艺术手段制作《潜标系统布放与回收》多媒体教材,丰富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方式,增强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
气象观测是大气科学类专业基础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此,本文结合高校新建成的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情况,根据教学、科研的实际需要,探索基地运行模式,以保证基地长期高效运行.加强对探测人才实践技能锻炼,全面培养与气象业务接轨、具有创新精神的气象观测人员.
基于新一轮本科专业建设以及"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的思路,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新审视专业定位的问题,讨论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大气科学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培养要求并建立"专业培养标准实现矩阵",推动"质量工程",优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