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拱效应微型组合抗滑桩距径比的研究

来源 :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ur0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开展微型组合抗滑桩技术的模型试验和有限元计算分析,本文研究微型组合抗滑桩在滑坡应急治理中土拱效应的形成、承载机理以及得出最佳矩径比。结果显示:微型组合抗滑桩在一定的荷载作用下,首先在沿受力方向第一排桩间形成土拱效应,然后随着距径比的增加,依次在第二排、第三排桩上形成土拱效应,并且前排桩的荷载分担比明显大于后排桩的荷载分担比;距径比小于3和大于11时,没有明显的或者不存在土拱效应,距径比为7、8时最为理想。
其他文献
本次工作首次对西昆仑造山带中两个花岗质岩体(尤仑和丘克苏岩体)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以及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系统研究,从而为西昆仑造山带构造演化提供新的制约。详尽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花岗岩也是由原特提斯洋俯冲沉积物发生部分熔融形成的熔体与上覆地幔楔选择性反应而形成的。本次研究成果表明,尤仑和丘克苏岩体形成于大陆边缘弧环境,与原特提斯洋
天然状态下的盐渍土性质十分复杂,不利于单一性状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对盐渍土的湿陷性问题进行讨论,利用人工配制不同含盐量盐渍土试样进行一系列室内试验,分析含盐量与湿陷性、压缩性之间的规律,研究含盐量对盐渍土变形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试样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随着含盐量的增加呈线性变化,随着含盐量的增加湿陷性与压缩性呈线性增大,在含盐量达到8%时,其湿陷性不同于其他试样,这时土颗粒之间胶结力与斥力之间到达临
岩土导热系数作为指导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的关键性参数,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上海市大力推广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上海市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堆积厚度大,基岩埋藏深,地下水含量丰富且水位较浅,岩土导热系数受地质条件影响存在其独特性.本文采用热响应试验法对上海市7个不同地点的浅层岩土导热系数进行了现场测试,结果表明:上海市80~130m深地埋管所
岩土热响应试验所涉及的2种温度(岩土初始平均温度和地埋管进出口温度)对岩土体热物性参数的求解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归纳总结了3种常用的岩土初始平均温度获取方式及其优缺点,将热响应试验过程中地埋管进出口温度的变化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并结合实测数据指出采用“恒热流法”计算岩土体热物性参数时,应选取地埋管进出口温度趋于稳定(第三阶段,即准稳态阶段)时的数据而不是地埋管进出口温差趋于稳定时的数据。地埋管进出
降雨是诱发突发性崩滑流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每年汛期崩滑流灾害实际发生情况,本文开展崩滑流灾害与典型强降雨过程分析,为区域地质灾害预警模型改进提供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2011年汛期强降水的总体特点,分析了20次典型强降水过程诱发灾害情况,并以出现久旱续涝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典型,采用统计方法,系统研究了强降水过程诱发崩滑流灾害的过程,分析降水诱发崩滑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岩石的风化剥落深度对石质文物风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岩石风化剥落深度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测试技术.利用三维激光扫描仪Surphaser-25 HSX-SR对云冈石窟15号洞洞口西壁的砂岩佛像进行了现场测量.将所研究的每个佛像划分为3个区域,基于上述三维激光扫描仪的测量数据,定量化得出研究对象的不同区域的风化剥落深度值.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相比于靠近洞内的佛像而
本文综述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DFOS)的种类以及它们各自的原理和优缺点,阐述了DFOS技术应用于边坡稳定性监测的优势,重点总结了我国近十年来,在DFOS应用于边坡表面和内部变形、锚固和支挡结构、地下水等方面监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黄土窑洞灾害种类众多,发生频繁,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通过实地调查将黄土窑洞病害划分为局部坍塌、整体坍塌、裂隙、窑内渗水和窑洞冒顶等5种灾害。研究区节理以“X”形节理(剪节理)和张节理等形式发育于窑洞黄土体中,在应力重分布作用下,节理再次拉张和扩展,有可能成为土体中的软弱结构面,从而破坏窑洞周围土层的结构性和完整性;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节理的存在使得窑洞在节理部位产生应力
颗粒破碎引起的岩土体级配重组是影响其物理力学和工程性质改变的关键因素,只有选择合适的颗粒破碎度量方法并对颗粒破碎情况开展有效地描述,才能够全过程掌握岩土介质性状及其演化规律。为此,本文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对颗粒破碎度量的方法及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各种方法的适用条件并评价其优缺点,为岩土体颗粒破碎度量方法的优选提供参考。
对13个国家和地区近1200组的现场实测地应力数据对比发现:浅表高地应力常出现在侵入岩和变质岩中,而沉积岩中的高地应力通常出现在大埋深情况下.高级变质岩中地应力大于低级变质岩、深成侵入岩中地应力大于浅成侵入岩.沉积岩中最大主应力一般不大于其自重应力线性关系表达式的计算结果值,而变质岩和火成岩中最大主应力常大于相应计算的自重应力值.这些岩性不同而产生的地应力结果差异可以从侵入岩和变质岩的成岩温度和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