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渠道军队政工人才培养新格局

来源 :第十七届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ko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世纪新阶段,知识和技术已成为战斗力的主导因素,军事较量更加突出地表现为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较量.构建和实施军事人才培养战略,造就高素质军事人才队伍,是全军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培养政工人才就是播撒强军火种.培养一大批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型军队政工人才既是应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军队人才战略工程的核心内容.为此,要充分发挥军队院校任职教育培养政工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加大社会培养政工人才的力度,重视继续教育的作用,借鉴外军人才培养经验等方式和途径,大幅度提高政工人才的能力素质.
其他文献
高新装备人才的超前培养是未来高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的关键所在,关乎军队的长远发展,是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项涉及广泛、内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人才培养实施中要始终坚持战斗力标准,以未来作战需要为牵引,着眼高新装备发展趋势,注重人才需求分析,充分发挥“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优势,贯彻军民融合思想,积极拓展培养渠道,健全完善培养体制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装备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军队装备现代化建设提
当前,军队军事职业教育研究还存在内涵界定不清的现象,在厘清军事职业教育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发现我军军事职业教育的发展受教育体制机制、教员能力素质、受训对象水平及教学保障机制等诸多因素制约,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了推动我军军事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策略.
实战化教学既是军事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也是对军事职业教育本质要求.应按照打仗需求培养人才,按照打仗需求组织教学,按照打仗需求培养队伍,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模式,全面推进军事职业教育改革.
开展军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既要从院校和训练机构层面对办学模式、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深入改革,也需要在军队机关层面开展法规政策供给、标准体系、人才需求信息、经费供给等方面开展全面系列的改革,更需要部队以供求双重身份在人才储备意识、需求信息披露、教学资源提供、选人用人等方面开展改革,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我军军事职业教育科学的发展.
本文基于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分析了军事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原因,重点研究了深化军事职业教育的梳理顶层设计、健全制度机制和提升考核适应度的措施.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符合军事教育改革潮流,符合军事人才知识结构、实践技能和提升素质的培训体系。实践证明,军事职业教育只有与军队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相兼容才能发展壮大。
军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既是全民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组成部分,也是三位一体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军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给军队院校赋予了新的使命任务,军队院校必须紧紧围绕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准确把握创新发展的基本定位,深入推进适应军事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方法改革和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多策并举建设“双师型”和“双员型”师资队伍,为军事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和高质素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做出
军事职业教育是提高广大官兵整体素质和适应新的形势任务要求的需要,但是目前军事职业教育方法和内容有待提高.将“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运用到军事职业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创新,对提高军事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中国军事改革向纵深推进,军事职业教育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军事职业院校作为军事供给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部队培养各类型人才,为部队发展提供应用技术成果.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下,军事职业教育“供给侧、需求侧”两端均已发生深刻变化,必须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战略需要.本文阐述了军事职业教育院校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分析了其供给侧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军事职业教育院校的供给侧改
适应全军军官职业化改革形势任务需要,通过借鉴世界主要强国军官职业化改革经验做法、在分析我军前期职业化改革及军官成长培养现状基础上,从培树军官职业成长意识、规划军官职业成长发展路径和建立健全军官职业教育培养机制三个方面前瞻性探讨军官职业生涯成长发展教育培养问题,揭示军官职业化改革性质内涵,探讨我军军官职业成长培养对策,以期对新形势下培养造就高素质新型职业军官提供一定的指导借鉴.
在信息化战争中、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的地位作用空前提高.如何超前和尽快培养一批懂原理、能操作、会维修、能管理的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是我军新装备快速形成战斗力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科学分析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概念内涵和能力素质需求的基础上,从依托靶场超前培训、依托厂家全程培训、立足部队岗位培训、用好院校集约培训、科研攻关重点培训五个方面对新时期我军新装备操作和维护人才培养方法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