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壳形变的强地震中长期预测的有效性探讨

来源 :中国地震学会2009年汶川地震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machi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是地壳运动过程中能量长期积累和突然释放的结果,最大限度地利用大范围、长时间尺度的地壳形变观测资料,从中获取地壳运动变形的长期背景场信息,结合地质构造结构和强震活动性,研究活动构造区域长时间尺度的应力应变积累分布背景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判断高应变积累异常区,对强震中长期预测十分重要。本文对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构造带上2001年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青藏高原东边界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生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两次特大地震前区域地壳运动变形背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其他文献
利用DEMETER卫星自2006年1月1日以后至2008年底连续3年观测到的约30000个半轨的等离子体数据,对全球范围挑选出的2006年以来震级大于6的地震进行震例及统计分析。
近三十年来,电子与通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飞速发展,使许多卫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与大气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密切相关。地球电离层是空间天气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的活动和特性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卫星精密导航定位,以及无线电技术的航天测控以及其他相关的领域。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建成为电离层研究提供了大量电磁波观测,从地基GPS网的观测可反演出电离层的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利用热红外长波辐射〔OLR)数据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取得的一些初步进展,针对目前仍然以单一震例研究为主的现状,提出了应重点开展不同地形及气象条件下的区域性地震红外异常特征及判识指标研究,初步建立了利用OLR开展区域短期及短临地震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其在预报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表明这种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应用性。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其北为阿拉善块体,东为鄂尔多斯块体,主体为甘一青块体。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为我国大陆现代构造运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并且该区域为南北地震带北段,研究这一区域的块体运动对于确定这一区域及青藏高原的板块运动和活动性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应用这一技术于海原断裂带,进行了断裂带活动的实验性研究。实验中搜集了该区域11景ENVISAT ASAR影像数据,时间覆盖了2003-09
在地震预报中使用的各种地震活动性参数主要依靠地震目录来描述区域地震活动性的统计特征,包括时段区间、空间范围、震级区间三大要素整体分布特征的动态提取。本文选择物理意义相对明确的频度、b值、A值、η值、A (b)值、GL值、加卸载响应比和缺震8项指标以1年为窗长,1个月为步长,对震中进行2°X2°的全时空扫描并做为震前的标准异常曲线。
本文以首都圈地区布设在不同断层上的24处跨断层水准观测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含不同倾角断层、不同地壳分层结构的二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断层倾角和走向对断层上下盘差异性垂直运动的变化特征,从理论上探讨跨断层水准监测手段在何种情况下与区域应力场应力增强密切相关的信息显露最显著,对导致测点监测能力差异的可能物理机制加以探讨和分析;同时,将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震例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进而对首都圈地区跨断层水准测量的
地震预报成功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地震孕育、发生及其前兆的机理缺乏统一的认识。本文给出了大震震源在哪里、大震震源的失稳过程以及前兆产生的机理等作者这几年对地震预报有关的几个问题的认识与看法。
本文给出加速模型拟合的穷举方法。以中国大陆21次6.8级以上地震为例,在单个震例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大陆7级左右地震前地震应变释放的群体特征。
在“九五”期间,地震系统各单位采用SQL Server建设了前兆数据库系统,将“九五”数字化前兆观测数据保存在数据库中。该系统一直运行至今。本文介绍了地震前兆数据库系统建设的内容和过程。
地震构造带反映了强震发生的构造条件,是进行地震危险区划分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新疆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阿勒泰地震带、天山地震带、西昆仑地震带和阿尔金断裂带。本文统计分析新疆年度地震危险区的报准、虚报、漏报情况,并引用基于连续性时间进程的R值评分法,对部分地区大量虚报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危险区的判定不仅取决于地震和前兆监测手段的异常数量,而且受到其它一些非科学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