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杨树干内导管的变异性研究

来源 :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管是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 Korn.)的轴向输导组织,在树木生长过程中与其生理活动关系紧密,也对后期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会影响木材的染色效果等.本研究利用计算机视觉分析系统,测试大青杨树干内不同高度的导管尺寸值,分析总结其在成熟期的变异规律,旨在为大青杨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和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试样于2008年10月采自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实验林场老山生态站的大青杨人工林,1960年造林,山坡度大约9-10°.选择样木6 株,每株于树干1.3m、3.3m、5.3m、7.3m 高度处取5cm 厚圆盘2个,其中一个做为木材导管特征测试用,另一个备用.导管尺寸值采用计算机视觉系统测定.测量数据运用SPSS13.0 进行数据统计和方差分析,再用数量统计方法对尺寸值的变异规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变异模式.考虑到样木生长到7.3m 处,所需年数至少为17a,为提高不同高度间导管尺寸的可比性,选择从第18年开始,至采伐时的木材成熟期的数据参与变异性分析.木材导管尺寸各项指标的径向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从1978年(生长轮龄为18年)开始,随着生长轮龄的增加,导管尺寸值是逐渐增加的.与导管直径相比较,导管长度随生长轮龄的变化更平缓.早材和晚材的导管尺寸指标的径向变化趋势没有显著的区别.但是,各指标值的年际间差异明显.早材和晚材的导管径向平均值分别为84.336um 和66.243um,导管弦向直径平均值分别为79.057um 和63.881um.早材的导管直径明显大于晚材的导管直径.早材和晚材的导管长度差异不大,其平均值分别是642.534mm 和642.721mm.由于18年后,大青杨进入了成熟期,因此,导管尺寸的变化相对比较稳定.对导管直径进行的对数曲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相关系数R2≥0.76,这表明导管直径变化与生长轮龄的相关性很好.对导管长度进行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相关系数R2≤0.35,这表明导管长度总的变化趋势基本稳定,与生长轮龄的相关性较小.树干内不同高度木材导管的径向变异规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说明,树干高度对木材导管特征的总的径向变化趋势影响较小.对于木材导管尺寸的某一个指标值,在不同高度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且随生长轮龄的增长,波动性并不完全相同.特别是晚材的导管直径,1.3m处的平均值明显高于树干胸高以上其它部位的平均值.对树干内不同高度之间的木材导管的特征值做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木材导管特征值随高度的纵向变化规律因早、晚材而异.尽管大青杨属于缓变树种,早晚材区分不明显,但是早晚材导管的各项指标参数差异较大.早材的导管特征值从胸高处开始时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到4m 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则又减少,采用二次函数曲线拟合,效果很好,复相关系数R2 在0.97 以上;晚材的导管直径值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呈减少趋势,采用幂函数曲线拟合,复相关系数R2 也在0.97 以上;晚材导管长度的纵向变化规律则与早材导管长度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也是开始时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到4m 左右达到最大值,而后则又减少,采用二次函数曲线拟合,复相关系数R2 达到1.
其他文献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研究了不同栽培时间三叶赤楠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蛋白酶K-CTAB 法提取的三叶赤楠土壤DNA 经PCR 扩增的产物经DGGE 检测后得到的电泳条带清晰且分离效果好,可以明显反映出三叶赤楠生长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栽培时间对三叶赤楠根际微生物特征有很大影响:随着栽培时间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在第四年左右多样性
河北省曹妃甸围海吹填“人造土壤”的改良与绿化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世界性难题”,本文通过利用“滨海盐土快速高效改良及植被构建技术”对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围海吹填土壤进行改良与绿化,并以土壤含盐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来评价其改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含盐量,明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确保苗木能够成活并健康的生长。同时,此项技术具有较高的创新性,是一项能够破解围海造陆地区改土绿化难
草河口林场及东北北一些林场的公益林经营类型划分是根据经营措施制定的,不利于森林发挥出更大的生态效益。该文根据分类经营的需要,确定了划分经营类型的原则和依据,并将坡向因子引入经营类型划分之中,在草河口林场的次生用材林中共划分出5个经营类型,并分别制定了各经营类型的主要经营措施。
为实现补水效果的三维动态可视化模拟,本研究运用3S技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以吉林省莫莫格国家级保护区作为研究地点,建立了生态补水三维动态模型.坐标系选择经纬度坐标,统一墨卡托格网以WGS84为基准,采用在应用R2V将1:1万地形图矢量化属性化,生成数字线划图(DLG),建立二维空间模型,对等高线属性化后,导出数字高程模型(DEM).用于2007年9月接收的陆地卫星TM 影像融合2007年9月2.5米
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研究是准确估计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基础.我国漫长的淤泥质海岸有着大面积的咸水湿地,其碳汇功能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因此,对淤泥质海岸咸水湿地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原位OTCs 模拟增温方法,研究了杭州湾滨海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呼吸及土壤酶活性对温度升高的响应,采用LICOR-6400光合仪连接上09土壤呼吸室测定土壤呼吸.
通过分析龙游县农村林业实用人才发展现状,指出了目前农村林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肯定了龙游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主要经验和措施,从人才管理与素质培训的角度,提出了加强农村林业实用队伍建设,促进现代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PRA)对浙江省安吉县竹林现代科技园区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林权制度改革下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的变迁。结果表明:当前农户收入方式正发生结构性变迁,传统的以经营竹林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生产方式已逐渐向工资性和多种林业经营生产方式转变,农户兼业特征明显,农村劳动力凸显不足,随着林权制度的改革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配置林地资源,实现林农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商品化和科技化,建设林业专业合作
泉州湾河口湿地位于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河口湿地。本文通过遥感分析、查阅相关资料、实地监测等方法,从人为和自然因素分析了近20年来造成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互花米草的入侵、水利工程的修建、大规模围垦以及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放,使水体水质受到污染是造成泉州湾河口湿地退化主要原因,这为湿地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根据2008年、2009年在若尔盖县湿地植物群落退化梯度上的连续样方监测资料,对草地群落特征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群落物种组成及优势物种存在明显差异,未退化群落为鹅绒委陵菜-无脉苔草群落(Form.Potentilla anserina+ Carex enervis),以鹅绒委陵菜、无脉苔草为共优种,群落中物种丰富,调查记录到25种;中度退化群落为无脉苔草群落(
春季田间条件下,以浙江省主栽品种东魁和荸荠种杨梅为试材,对其叶片光合特性、比叶重、叶绿素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东魁和荸荠种杨梅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型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东魁杨梅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均值显著高于荸荠种杨梅,而日平均蒸腾速率显著低于荸荠种杨梅;午间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下降,变化趋势一致,气孔限制值升高,表明光合速率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