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阴学说的机理与病证因机证治的思考

来源 :安徽省中医药学会民间医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4122022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脾胃为后天之本,然历代医家对脾阴学说的阐述较少,思其临床应用价值较大,故从脾阴学说的历史沿革、证候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面进行探析,提示在临床证治过程中应当仔细辨证,审慎用药,顾护脾阴,不断去探索更好的调理脾胃的方法.
其他文献
介绍民间中药带状疱疹方、水火烫伤方、风疹湿疹痒方、治脐水方四则验方各自的组成、功用、主治和使用方法.
郁氏祖传七寸金银内八针特色疗法为蒙城县非遗项目,以长针、内八针、七十二径路等特殊针具,差异化应用针刺术.该介绍了这一针法的八个特色优势、具体操作方法、适应证、注意事项,并举五个典型病案以说明其疗效.
笔者系一名村医,亲述其两次出现发痧之症经西医输液治疗无效后转用中医挑痧之技而转危为安的经历,呼吁大家应加强对挑痧等中医传统技术的探究和传承,解除病患之苦,弘扬中医文化.
作者初学切脉,遍读《脉经》《濒湖脉学》《四言举要》《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不得要领,后读及明白易晓《医学实在易·四言脉诗》之后,再返回读经典就有所感悟了;作者认为辨证论治体系奠基于张仲景,辨证就是找出病的来龙去脉,抓病机、抓主证是关键,同时不要忽视中医病的诊断;并举病案两例,以说明中医最宝贵的就是临床经验.
作者研读经典后,揣摩先天元气与宗气、营气、卫气之间的关系,并且以此指导临床实践.《内经》有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作者从中领悟到虚则补之、实则泄之的含义,采用扶阳通络法来选穴用针,聚气凝神,颇有疗效.特列出几则医案来分析.
许叔微为宋代著名新安医家,其所著《伤寒九十论》所载医案大多选用仲景经方,但又不拘于经方,针对病证的变化能灵活化裁,所用方剂简便而疗效突出,针对伤寒病证的发展传变,辨明病情的寒热虚实,适时采用伤寒下法;强调伤寒以真气为主,危证喜用奇方重剂.许氏辨治伤寒虽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局限性,但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对当今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用价值.
《妇人大全良方》在月经不调的方药运用上,有重用补气养血药、善用温性药、选用疏肝健脾药、喜用丸散的四个明显特色,这与其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观点是相统一的.书中认为月经不调由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内因是情志、劳伤导致正气亏虚,经脉虚损而使邪气有可乘之机,外因是风寒邪气乘虚侵袭人体,伤冲任二脉,损手太阳、少阴之经;同时脾气统摄无权,肝气调理不畅,也可导致.其治疗上以调补冲任为先,重调气血、理肝脾,以温补冲
李杲重视脾胃气机的正常运行,治疗郁证不局限于火郁,认为气郁是郁证的根本原因,治疗的目的是补足元气,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使用甘温补气、风药升气、逐痰散寒、引经药导气等来治疗不同的郁证,以恢复脏腑尤其是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充分实践了以气治郁的基本思路.李杲除用升阳散火汤治疗火郁证外,其以气治郁具备更深远的学术意义和临床价值.
《陆氏三世医验》为陆岳祖孙三代多年临床经验之总结,每案说理透彻,不仅阐述施治成功之经验,亦述他人处置之过失,为诸多医家所重视.陆氏三世在诊疗痰证,既宗古训、又弘新意,辨证施治,并无门派之囿,治法善于变化,富有特色.笔者通过认真研读,总结其诊治痰证的学术思想:四诊合参、尤其重视脉诊;标本合治、攻补有序;善用吐、下之法,顾护脾胃;健脾理气、痰瘀同治.临床疗效显著,对现代中医临床辨治痰证颇具参考价值.
女性医家在中国医学史上举足轻重,历朝历代均有不少女性奉献其中.明代迎来了女性医护工作者发展的一个短暂的春天,这一现象的发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在学习和研究这段历史之后,可以为新时代女性医务工作者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