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用转炉脱磷预处理的实验研究

来源 :第八届冶金工程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hung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冶金物理化学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感应炉进行实验,分析铁水成分和温度对专用转炉脱磷工艺的影响进行研究.应用专用转炉脱磷时,在适当的炉渣碱度下,铁水初始硅含量不高于0.5%,铁水初始磷含量不高于0.12%时对专用转炉脱磷较为适宜.实验得出转炉脱磷预处理的脱磷与脱碳的温度临界值为1385℃.
其他文献
高炉的炉缸、炉腹、炉腰、炉身各层冷却系统及本体结构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其炉龄的影响很大。本文对高炉炉龄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在天钢高炉生产中采用相关新技术保证达到设计炉龄。
以杭钢高炉原料结构和生产条件为基础,对杭钢高炉炉渣的流动性能进行了实验室试验研究,分析( CaO)/( SiO2)、(MgO)含量、(Al2O3)含量三因素对炉渣流动性能(黏度)的影响,并得出了在杭钢条件下高炉的合理造渣制度。
采用南(昌)钢现场高炉渣,使用配渣法和HR-1型灰熔点测定仪(三角锥法),进行了南钢高炉渣熔化性能优化和炉渣稳定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随炉渣碱度提高,炉渣熔化温度TH升高,软熔区间温差△T大大减小;(2)随(MgO)含量增加,炉渣熔化温度TH降低,软熔区间温差△T减小;(3)随炉渣( Al2O3)含量增加,炉渣熔化温度TH降低,软熔区间温差△T增大;(4)在碱度(CaO)/(SiO2)为
采用南(昌)钢现场高炉渣,使用配渣法和柱体旋转式感应脉冲黏度计,进行了南钢高炉渣流动性能(黏度)优化和炉渣稳定性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炉渣二元碱度提高,炉渣黏度增大,炉渣熔化性温度上升,二元碱度每提高0.1,熔化性温度上升约18~21℃;(2)炉渣(MgO)含量增加,炉渣高温黏度逐渐减小、低温黏度逐渐增大,炉渣熔化性温度逐渐上升,但当(MgO)含量高于9.0%时,再增加(MgO)含量,熔化
以杭钢高炉原料结构和生产条件为基础,对杭钢高炉炉渣的脱硫性能进行了实验室试验研究,分析( CaO)/( SiO2)、(MgO)含量、(Al2O3)含量三因素对炉渣脱硫能力的影响,并得出了在杭钢条件下高炉的合理造渣制度。
本论文对Mg-CaO复合脱硫剂的脱硫机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建立了Mg-CaO复合脱硫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现场脱硫数据进行修正,计算出石灰和金属镁的喷吹量,找到适合的现场脱硫参数,并得出了模型参数与脱硫率的关系:石灰粉粒越细,铁液深度越深,脱硫剂的喷吹速率越大,石灰的脱硫效果就越好;铁水温度对石灰脱硫剂的脱硫效率是起积极作用的,但其对脱硫率的大小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通过研究铁水预处理脱磷理论,结合国内某钢厂实绩生产数据分析出影响铁水预处理终点磷含量的关键因素为脱磷前铁水中初始含磷量、脱磷前铁水温度、脱磷过程加入的石灰量及加入的铁矿粉与吹入氧气折合成FeO的总量。本文利用正交设计方法对现场实绩数据进行分类、优选,通过SPSS软件,采用统计回归方法得出脱磷终点磷含量的预测模型,并随即挑选100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在预测误差在[-2×10-4,2×1
本文介绍了料面红外摄像仪、风口摄像仪、激光法测量料流轨迹和料面形状、布料仿真模型等高炉炉内监测新技术。高炉生产时,在控制室监视器上可以看到料面和风口的实时图像,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将图像转化为温度分布和喷煤量的相对定量信息。高炉开炉装料时用激光法测量焦炭、烧结矿的料流轨迹和料面形状,了解本厂原料和设备条件下的布料规律。布料仿真模型可以离线和在线模拟高炉的布料过程,得到料面形状和矿焦比曲线。这些图像和
本文应用CFX软件模拟研究了氧枪喷吹过程的横截面流场分布。通过对比模拟结果的射流特点并结合射流基本理论,提出了氧枪的优化设计方案,并在电炉炼钢的实际使用效果中得到了验证。
简述了铁水脱磷预处理工艺的发展情况,重点介绍SRP转炉脱磷工艺的发展及特点,并简要介绍了转炉脱磷工艺在我国的应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