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道德教育的三大资源--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一点体会

来源 :全国第四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201314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孔子的上述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代国家"先富后教",即在富民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化的优良传统,成为当代中国执政党和政府既不是"贫而强教",又避免"养而不教",而是在努力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广大公民实施有效道德教育之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文化根基.至于当代西方国家,虽然有所谓"自由主义中立性"的理论,要求国家在不同的完备性学说或良善观念之间保持中立,但实际上也承担着相当的道德教育功能,例如德国就有全国性的政治教育中心网络从事着各种相关的活动,等等.而在确认了执政党和政府承担道德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之后,以何种内容进行道德教育就成了接着必须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导,从作为主体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作为文化根基的儒家伦理、作为有益滋养的国外道德三方面,对当代道德教育的三大资源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其他文献
弑师惨剧警示全社会关注教师的社会形象问题.千百年来,人们对教师文学化、写意化的赞美,固化成了对教师及其社会形象的经典表达和正式界定.这使人忽视通过对教师现实生存状况去把握其社会形象.准确把握教师社会形象需要突破思维瓶颈.近百年来,教师在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生存状况等各方面面临着的问题,使教师职业和角色被"去魅".同时,教师社会形象也被"矮化"为"应试教育"的"帮凶""保姆""名利之徒"等.这就使教
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导致了教育领域中深刻的信任危机,信任危机又加剧了社会和教育的不稳定,信任已成为一种需要.信任不仅是教育及其改革的条件,而且是一种教育能量.对于教育改革中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而言,一方面,信任对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现代师生关系对信任的提高与改良又有深远的影响作用.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法则和生源萎缩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情感性劳动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台湾高校教师为例,实证表明,情感性劳动投入总体上与教学效果成倒U形关系,而情感性劳动策略中"表面行为"对教学效果没有显著影响,"主动深层行为"、"被动深层行为"则有正向影响关系.这要求教师课堂教学的情感性劳动投入要把握在一个恰当的程度,并需要对职业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才能发挥情感性劳动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作用.
纵览中西教育史上的教育伦理思想,了解现代世界教育伦理思想的研究概况,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度、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教育伦理思想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包含着一些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比较两者的同异之处,目的在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借鉴,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教育伦理思想.
大学校园师源性骚扰/性侵害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但社会大众和国内学术界对此却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各类话语大都从道德审判的角度来探讨问题,从加强师德建设的思路提出解决方案.本研究认为,要想有效防治校园性骚扰/性侵害的发生,绝不只是关乎道德伦理,它更需要法律的介入和制度的约束.在高校推进法制化的进程中,如何规范师生间的权利关系,走出"自由论"的思维困境,将性骚扰/性侵害的关注焦点由个人意愿转向对
荀子的教育思想的本质是礼治的彰显,其教育思想的目标是成为贤人君子,其教育方法是亲近良师,强调学习要有恒,“虚壹而静”,不可浮躁。荀子的教育思想从整体而言,起到了铸造中华文化的基本形貌和中国人的基本性格特征的作用。荀子所言的“仁”是“礼”的内核,礼是秩序与和谐,其内在动力是“乐”。一个人不懂得礼仪、礼节和礼貌,行为举止不能文雅、得体、有礼,尤其是没有廉耻感的人,是无法成为君子的。礼是区分君子小人的标
循证矫正的核心要素之一是矫正的针对性.如何实现未成年服刑人员矫正的针对性?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找到开展矫正的着力点.如果从问题视角来看矫正的着力点,就必须找到符合未成年人服刑人员面临的问题,在循证矫正的意义上,通过科学的研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经验以及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矫正方案,推动其自我认知、生命重塑的全新建构,进而提升社区矫正效果.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过程即教育目的"的观点,提倡不在教育过程之外设置教育目的.然而经笔者考察发现,西方思想史上的教育学家们阐述的教育方式背后都有其教育的目的.杜威的"教育过程即目的"的方案也并未如其所言般成功地用过程来消解目的,通过文本考察,发现作为共同生活模式和政治形态的民主是杜威隐藏的教育目的.
对于教师道德领域公私不分,导致我国选择性道德失允的现象的出现.在蔡元培看来,道德具有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它们是个体在不同生活领域里遵循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公德与私德的区分是师德修养的基本前提,公私双修是师德完善的核心内容,教师要将消极道德与积极道德结合起来,并将它们融入到教师专业道德中去.师德公德化或师德私德化都只放大了教师在某一方面的道德影响,都是极为片面的.
2008年经上级批准首都师大附中与美国纽约德怀特私立学校(Dwight School New York USA)合作开办中美高中实验课程项目;2012年后又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捷门堂私立学校(Germantown Academy)合作,并在该校开办了孔子课堂.从2012年开始首都师大附中每年派教师前去任教.2014年又应邀向美国缅因州戈勒姆学区(Gorham School公立)孔子课堂派去任课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