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附65例效果分析

来源 :中国康复医学会首届儿童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第八届小儿脑瘫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19910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运用康复护理方法与神经发育疗法结合(康复护理组)治疗脑瘫患儿33例,并设单纯神经发育疗法组32例为对照组.结果:康复护理疗法组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1%.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方法简便易行,疗效较高.
其他文献
脑性瘫痪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综合症.由于脑损伤的部位、严重程度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点,在以运动障碍为主的基础上,有感觉、知觉、语言、智力等多方面的伴随症状.同时也由于家庭社会的不同影响,患者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心理状态.因此,对脑瘫患者的心理状态要有一定的认识,正确掌握,合理地指导开发,对患者精神发育、意志形成、个性形成、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极为重要.所
小儿脑性瘫痪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各种原因而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痉挛型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痉挛型瘫痪而另一侧上、下肢正常.临床体征主要表现为:患侧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腕关节掌屈角、角、股角、足背屈角小于正常值,立位行走时常见肩胛带内收、肘关节屈曲、手掌屈、髋关节外展、外旋、膝反张、踝关节外旋、尖足等,步态常呈现拖拽步态.本文讨论其临床护理.
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运动疗法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运动疗法主要是促进正常运动功能发育、抑制异常发育的一种训练方法.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障碍多种多样,临床上以中度痉挛与手足徐动混合型多见.本文采用运动疗法治疗的一例此型脑瘫患儿的治疗体会报告.
目的:探讨小儿脑瘫患儿脑葡萄糖代谢与临床关系.方法:对26例小儿脑瘫患儿进行脑F-FDGPET检查,并与头颅MRI比较.男16例,女10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3岁,按"脑瘫诊断标准"诊断,除外遗传代谢病引起.结果:26例中(24)异常,异常率92.3%.表现为不同部位脑细胞葡萄糖代谢减低,其中大脑弥漫性减低5例,多灶性代谢减低13例,单灶性减低8例.MRI异常率80.1%.表现为脑萎缩,脑白质发
小儿脑性瘫痪(以下简称脑瘫)是脑发育期的脑损伤造成的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癫痫,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等.本文对30例脑瘫患儿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旨在探讨其检查对脑瘫诊断,愈后的判断价值.
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上.气质是行为的外在表现方式,影响着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方式,也影响着儿童探索外界环境、学习知识的成效,尤其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由于运动能力与精神发育之间存在着不均衡状态,可有继发性情绪不稳定,表现为脑瘫患儿的智力结构明显不均衡,语言、思维能力明显好于动作能力,这种不均衡状态可以导致过紧张、易惊、恐惧、
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当今儿童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脑瘫的发生率为1.8‰-4‰.因此减少脑瘫的发生率,减轻其伤残程度是本文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院2001年10月-2003年12月收治脑瘫患儿42例,现将结果报告.
小儿脑瘫是一种儿童致残性疾病,是指出生前到生后发育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及视觉、言语、行为等障碍.本文讨论其康复治疗效果.
脑性瘫痪是出生前到出生后发育期内由各种原因引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抽搐、癫痫、视听障碍、小头畸形等并发损害,是继小儿灰质炎后肢体的主要致残疾病.根据北京医科大学1998年抽样调查结查推算我国0-6岁儿童中有31万脑瘫患儿,并且仍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所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已成为脑瘫康复的
引导式教育是1945年由匈牙利peto教授创立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即让一个人担当各专业的角色,使功能锻炼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同时也使弱能弱智儿童学习在日常生活24小时内,编成程序教学.把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音乐、教育、心理治疗和社会康复各专业的技巧融汇一体,促进脑瘫儿童各能区的发育和发展.从1997年至今,本中心采取此综合康复治疗脑瘫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