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梅毒的诊断与治疗

来源 :21世纪第二届全国性病暨皮肤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期神经梅毒由于梅毒螺旋体由淋巴系统进入血循环,在全身播散后出现各种症状及体征,除表现皮肤黏膜损害外,梅毒螺旋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发生神经系统病变。本文介绍了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阐述了神经梅毒诊断要点,分析了神经梅毒的治疗方法,浅谈了随访的结果。
其他文献
随着公众对性传播疾病(STD)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性传播感染(STI)流行趋势的变化,对医生临床工作的要求也不断增加,经过近些年来的积累,有必要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对梅毒、淋病、沙眼衣原体感染以及支原体感染等性病临床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近年来性病在我国迅速蔓延,其中暗娼的性病患病率多处于较高水平,如淋球菌感染率为8%,梅毒为14%,沙眼衣原体为32%,滴虫为12.5%。国外有研究表明,定期为妓女提供性病群体治疗,不仅可在近期降低可治愈性病(淋病、衣原体感染、滴虫病)的患病率,而且还可以降低HIV新感染率。本文通过进行问卷调查方法得以了解服务小姐的基本情况和性病病史,阐述了服务小姐生殖道感染的治疗效果。
根据《江苏省传染病报道及其监督管理办法》,2002年1月1日起南京市所有医疗机构使用了新的《江苏省传染病报道卡》,由于二卡合一后增加了5种监测类性病的报病,扩大了性病监测范围,加强了监测力度,使漏报有所减少,性病疫情报道数、准确率均比去年提高。同时,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和急性传染病科急传科一起,加强了对各区县疾控中心性病卡片输入系统的指导,对全市数10家综合医院性病、艾滋病疫情报道情况进行了漏报检
梅毒是一种最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近年来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发达国家,梅毒的发病率都有上升的趋势。目前的研究表明,感染梅毒可以使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机会增加3~5倍,但我国关于梅毒合并其他病毒性性传播疾病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很少。在我院性病艾滋病门诊中,曾发现有2例以梅毒为首诊疾病,后来经检查抗HIV-1抗体阳性,确诊为合并HIV感染的病例。为了解梅毒患者合并其他病毒性性传播疾病感染情
性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和社会生活的性传播疾病,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淋病作为8种主要监测性病之一,传播速度快,覆盖面最广。为了解我省淋病的发生分布及流行规律,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本文将1993~2002年吉林省淋病流行状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淋病的发病特征,提出了控制措施。
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表明,性乱是感染梅毒的主要途径,为了解献血者TP—ELISA(梅毒螺旋体酶标记免疫吸附分析法)阳性者与行为的关系,本文介绍了作者于2003年1月1日~2003年7月10日,对TP-ELISA(阳性)的98名无偿献血者进行电话反馈和指导复检的结果,浅谈了反馈情况,分析了传播途径。
卖淫嫖娼人员中的艾滋病性病流行情况,一直倍受关注,为了更好地掌握北京地区高危人群中艾滋病性病流行情况,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及评价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这种于2001年6月~2003年6月期间对北京市朝阳区看守所卖淫嫖娼人员进行的艾滋病性病监测结果,指出控制传染源是控制性病的重要措施,妇教所、拘留所的卖淫漂客人员是性病的传染源,加强该类人员的监测,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并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安全套
HIV抗体快速诊断方法是目前常用的HIV抗体检测方法之一。有免疫斑点、免疫层析及凝集试验,主要包括硒标记法、金标记法和凝集(明胶颗粒凝集、乳胶凝集和自身红细胞凝集)法。本文介绍了HIV快速检测试剂的原理及判定标准,阐述了国内市场上可以得到的HIV快速诊断试剂,浅谈了国家艾滋病参比实验室2003年HIV抗体诊断试剂评估结果,探讨了快速试剂的联合应用在HIV诊断中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臭氧层的破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接受紫外线(UV)照射量逐渐增加。皮肤肿瘤、皮肤光老化及其他光敏性皮肤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使皮肤科学者日益重视UV照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介绍了过度暴露于紫外线与皮肤癌、皮肤光老化的关系,浅谈了通过防光剂预防光照相关性的皮肤疾病。
特应性皮炎(AD)的病因未明,其发病似由生活环境、遗传、免疫、生理和药理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定。AD的发病机制涉及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过敏原、血清1gE水平、致瘙痒性介质、对特殊病毒、细菌或真菌抗原成分的易感性增加、细胞介导变态反应和β肾上腺素能反应的异常。发病时I临床表现多样性、皮损形态的差异和不断变化,是发病机制复杂性的表现。本文介绍了发病的环境因素和遗传影响的因素,阐述了IgE和变应原的作用,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