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靛水片区岩溶水系统位于渝东南彭水县靛水镇一带,属向斜储水构造,系渝东南,北北东——南南西褶皱束裸露型岩溶石山地区的典型代表之一。储水构造中既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又有脆弱的岩溶环境导致的岩溶干旱、岩溶洪涝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地调院组织实施的2012年度第一批地质环境类地质勘查项目中“重庆市彭水县靛水片区岩溶水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成果为基础,分析该岩溶水系统内的岩溶发育规律、特征及其缺水现状,结合水资源利
【机 构】
: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南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重庆,401147
【出 处】
:
中国地质学会岩溶环境问题与对策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靛水片区岩溶水系统位于渝东南彭水县靛水镇一带,属向斜储水构造,系渝东南,北北东——南南西褶皱束裸露型岩溶石山地区的典型代表之一。储水构造中既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又有脆弱的岩溶环境导致的岩溶干旱、岩溶洪涝问题。本文以重庆市地调院组织实施的2012年度第一批地质环境类地质勘查项目中“重庆市彭水县靛水片区岩溶水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成果为基础,分析该岩溶水系统内的岩溶发育规律、特征及其缺水现状,结合水资源利用现状,探索并总结本地区岩溶水开发利用方法,为相同类型地区提供开发利用思路,致力于解决居民的缺水及饮水安全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基坑工程引发的地面沉降灾害评估成为地面沉降控制与管理、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建立基坑坑壁侧向位移引发的地面沉降与基坑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计算模型,并通过工程算例,评估预测基坑工程引发的地面沉降的危害程度与影响范围。
鲁西北地热田层状热储中的地下热水,是深层承压水。用热储法计算鲁西北地热田状热储的可采资源量不符合中低温地下热水的运动规律。本文结合鲁西北地热田的勘察研究程度实际,提出了符合深层承压水运动规律的层状热储地下热水可采资源量的计算方法。
为了解皖苏两省地下煤矿环境中的放射性水平,本文对两省煤炭主采区的地下煤矿进行抽样调查。同时采用瞬时法和短期积累(活性炭被动吸收)法测量井下氡浓度,直接和热释光法测量γ辐射剂量率,并对煤及矸石进行取样分析。两省4个典型煤矿的调查结果表明,井下氡浓度为6.6—102.3Bq/m3,γ辐射剂量率为9×10-8—24×10-8Gy/h,煤及矸石的23U为74.6—135.6Bq/kg、226Ra为55.8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较二维常规地震勘探具更高的地层分辨率。可识别出常规地震方法无法反映的薄层状地层、小构造及年轻的新构造痕迹。本文根据本系统多年来在海上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的经验,结合有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整理出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中需要重视的一些技术问题,并介绍了一些勘探中获得的成果实例,作为在开展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工作中借鉴。
本研究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MAPGIS下,以VB6.0为开发语言,以SQL2000为数据库,采用组件开发库方式,将GIS应用到矿产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地理信息与管理信息相结合,为矿产资源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管理系统。本文研究和设计了此类系统的功能组成,并对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主要技术进行了探讨。
本文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根据区域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研究了龙涧泉岩溶水系统,圈定了系统的范围,边界性质、流动系统内部及其与外部系统之间的关系,确定龙涧泉为系统的唯一天然排泄口;龙涧泉岩溶水系统与白浪岩溶水系统无直接水力联系.岩溶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河流入渗及侧向径流补给,计算确定的现状条件下总补给量864.42万m3/a,多年平均补给量836.81万m3/a.排泄主要
我国是世界上岩溶面积最大的国家,岩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其中裸露型岩溶面积约为90.7万km2.峰丛洼地是我国岩溶地区典型的地貌类型,区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岩溶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扶贫的重点区域.岩溶生态系统是受岩溶地质条件制约的生态系统,表层岩溶带具有特殊的地表、地下双重水文地质结构,水土环境非常脆弱,随着人为干扰的加重,土壤侵蚀严重,石漠化面积不断扩大,岩溶植被的恢复与生态环境的重建成为
在分析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主要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碳酸酐酶活性与植物碳同位素值显著正相关的二端元模型,估算了不同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固定HCO3-的比例。结果表明,湿地核心区沉水植物光合作用固定HC03-碳量在4.86-64.73 tC/km2.a之间,挺水植物为15.68-453.01 tC/km2.a,平均值为76.74 tC/km2.a。
本研究构造了不同湿地植物组合的人工湿地.采用了桂林会仙湿地的优势植物华克拉莎+芦苇+长苞香蒲+密齿苦草的组合,以研究组合人工湿地系统在去除重金属方面的效果以及不同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区别.
我国西南岩溶地区由于存在地表地下二元结构,土层浅薄且分布不连续,土壤贫瘠干旱造成植被恢复困难,以石漠化为典型代表的生态退化成为制约该地区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西南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取得一定效果,但造林成活率仍较低,植被恢复效果不明显,石漠化面积仍不断扩展.有学者研究发现,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的生态学作用与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