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与色14世纪欧洲和中国宫廷饮食的比较研究

来源 :第四届亚洲食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eh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文宗的营养学家忽思慧于1330年所撰论著《饮膳正要》,是一部营养学烹饪书,其中有一重要部分收集了一批美食食谱.这本论著最初吸引的是语言学家,因为其中包含大量转写为汉语的阿拉伯-波斯语、突厥语以及蒙古语词汇.虽说如此,通常学者只是从医学角度研究这个文本.但有趣的是,这些出现在14世纪、这个蒙古势力向世界大幅扩张时期的食谱,有些特点与欧洲宫廷的烹饪论著非常相似:比如着重使用各种数量的异域香料,以及人工上色装点盘子的问题.事实上,这两个看似遥远的烹饪传统,似乎有着相同的精神.在当时的"全球化"背景下,欧洲和中国商人在东南亚购买的各种珍贵香料的相似品味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流传开去.虽然这次全球化只和精英阶层有关,但它仍然表明了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传播,各文化绝对不是孤立存在的.14世纪以后,这种给餐盘上色,还有加入大量外国香料的习惯,在欧洲和中国的烹饪当中竟然都完全消失了。
其他文献
  目前,丝绸之路沿线中亚和高加索国家的食品安全条件堪忧。这些国家高度依赖进口,仍主要集中在一些农业、渔业和食物产品。进口的农业、渔业、原材料和食物的比率远远超过了
会议
从地中海国家到中东国家、印度、中国和韩国都有相似的芝麻糖.韩国的芝麻糖有两种,分别叫做"Gaegangjeong"和"Gaedasik".前者类似于芝麻糖果,后者更接近于哈尔瓦甜食.用什么
当时,欧亚大陆西部地区加工小麦粉最重要的方法是烘焙面包。此时的中国,“蒸”已经是较为发达的烹饪技巧,所以想出了蒸馒头或者包子的办法。此外,中国人还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饮食
自古以来,大黄在中国、中亚、中东和欧洲就用于制药和烹饪.医药上的作用包括缓解便秘,平衡消化系统,做成药水以及缓解精神失常.人们也把它当作水果或者蔬菜食用.大黄原产中国
本文讨论某些特定种类的饮食在马来西亚马六甲海峡土生华人的仪式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这一环境下,食物不仅是为了食用,同时也有仪式器物的功能.这些仪式由一位土生华人家庭
为了研究力学改变对细胞形态及细胞骨架的影响,本文以 HUVEC细胞和NIH3T3细胞为材料,采用双向多样本回转仪(2D-RWVS)绕水平轴旋转模拟微重力效应,绕垂直轴旋转模拟力学过载效应,
深基坑支护施工一直是岩土领域的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基坑支护不仅仅要保证基坑后续施工的安全,还要在此基础上做到经济性、便利性以及对环境破坏少等要求,再加上岩土工程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