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有机半导体微米带的可控生长与应用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zi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内,电荷输运层位于半导体层与绝缘层之间的界面,厚度只有几个纳米。在传统的基于厚膜(几十纳米)的有机晶体管内,电荷输运层被包埋在半导体层内,因而难以表征,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场效应晶体管传感器的性能。若能制备超薄(几个纳米)有机半导体膜,在以此薄膜制备的晶体管器件内,电荷输运层被直接暴露出来,这为直接表征电荷输运层提供极大的便利。若将此种晶体管用于传感器,则电荷输运层可与被检测物质直接相互作用,因而可以有效增强传感器性能。但是,制备超薄、连续、均匀的有机半导体膜是一项挑战性的课题。我们选取可溶性的有机半导体,采用浸涂法,通过系统优化生长条件,实现了单分子层到多分子层微米带的可控制备[1,2],并进一步阐释了这一独特生长现象的微观机制[2]。基于此超薄微米带,我们制备了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并将此晶体管用于氨气检测,此传感器表现出高灵敏度、低检测极限、高选择性和稳定性[3]。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以芥酸酰丙基-N,N-二甲基-苄基氯化铵表面活性剂(EMB-22)作为清洁压裂液用稠化剂,在2%EMB-22 水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氯化钾或水杨酸钠.结果表明,2%氯化钾和 0.5%水杨酸钠分别可与2%EMB-22 形成耐温达 65℃和 75℃清洁压裂液,2%氯化钾与不同浓度的 EMB 溶液形成的清洁压裂液其剪切变稀、粘弹性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非线性共转 Jeffreys 本构方程可描述其
粘土是高度各向异性的纳米片层,当高分子和粘土片层之间发生协同作用后将极大地改变本体高分子的结构和分子运动,将使得材料具有更高的模量,更好的热稳定性,变得阻燃和阻气[1]。我们成功制备了剥离的遥爪型聚丁二烯液体橡胶/有机粘土复合物,并以流变学阐明了剥离的温度和流场对粘土取向的影响;用时间分辨流变学给出了插层和剥离的对应的时间幂律关系。[2]进一步的,我们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给出了高分子链在粘土表面的
深刻理解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的电子过程对于进一步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具有重要意义1,2.我们结合分子动力学与量子化学方法3,多尺度地模拟有机太阳能电池给受体界面的激发态电荷转移过程.首先,我们结合平衡与非平衡分子动力学,发展实现了一套模拟实验真空气相沉积过程和分子堆积形貌的理论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衬底表面上的真空层逐个增加给体或受体活性分子,它们在与衬底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沉降从而在表面堆积生长.然
偏振和随角异色荧光薄膜在光学显示和荧光防伪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工作将聚[2-(3-噻吩乙氧基)-4-丁基磺酸钠盐]分别和4,4-双(4-羟乙胺基-6-苯胺基-1,3,5-三嗪-2-氨基)二苯乙-2,2.-二磺酸钠盐以及(1,10-邻菲啰啉-4,7-二苯基磺酸)钌(II)四钠盐两种不同发光功能阴离子与Mg-Al水滑石纳米片进行层层组装得到双色(蓝/红)荧光超薄膜.该荧光超薄膜具有良好的偏振各向异
本论文采用真空蒸镀方法制备了有机荧光分子5,6-双-(4-(1-萘基苯胺基)-苯基)-2,3-二氰基吡嗪(BNPPDC)的薄膜,研究了该薄膜的电开关性质.宏观I-V电学性能测试表明该薄膜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电学双稳态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了信息存储实验(Fig.1),实验结果表明具有电子给体—π—电子受体结构的荧光材料也可以用于可逆的纳米尺度的信息存储,信息点的直径约为7纳米.机理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水质环境面临着严峻形势,但水质监测技术却发展缓慢。传感器的发展是水质监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本文提出将半导体材料TiO2的高光催化能力与有机电化学晶体管(OECT)的高灵敏性结合,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快速检测水中有机物浓度。该传感器以TiO2纳米管阵列栅电极为敏感元件,以OECT为信号转换元件,制备方法和器件结构简单,易与电路的单片集成,实现传感
我们通过Stille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D-A共聚物(PTBFTFBT).该聚合物由氟代苯并噻唑受体单元(FBT)和噻吩[2,3-f]苯并呋喃(TBF)给体单元组成.循环伏安法测得该聚合物HOMO能级和LUMO能级分别是-5.11eV和-3.49eV.PTBFTFBT与PC61BM共混器件光电转换效率是4.1%,开路电压0.72V,短路电流11.6mAcm-2,填充因子0.49.甲醇处理PTBF
近年来,共混改性技术在塑料工业中已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相多组分聚合物材料已成为材料科学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其中共混高聚物在加工条件下的粘度变化对于成功预测共混高聚物的加工过程,控制制品质量至关重要。不相容共混高聚物在加工过程中处于熔融状态,在流场剪切作用下发生相分离,产生复杂的且瞬态变化的多相形态,对共混高聚物的粘度起到决定性作用[1]。本文以格子Boltzmann方法为基础,利用Sha
动力学脆度(Dynamic fragility,m)反映了聚合物在玻璃化转变点结构松弛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是表征链段松弛的重要参数。对于大部分只有范德华引力作用的聚合物而言,动力学脆度受控于构象熵变,Tg/m基本恒定,这也是半经验WLF方程成立的物理本质。本文采用宽频介电谱仪系统研究了受阻酚类有机小分子对苯丙共聚物动力学脆度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这种杂化材料随着小分子含量增加具有Tg上升但动力学脆度
应用修正的两相模型,研究热处理、基体分子量、制备方法以及表面改性对炭黑(CB)或石墨烯填充聚苯乙烯(PS)复合体系线性黏弹性的影响。借助模型参数,从不同角度定量描述了“粒子相”的结构变化,揭示了清晰的微结构物理图像,建立了结构-黏弹性定量关系。随着基体分子量的减小,CB/PS 复合体系的应变放大效应增强,“粒子相”尺寸增大,结构弛豫减缓;热处理导致 CB/PS(低分子量)复合体系模量显著增加,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