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带花岗岩风化壳剥蚀速率: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的研究结果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R66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宇宙成因核素是指来自外层宇宙空间的高能量宇宙射线粒子(包括原生和次生粒子、中子和微介子等)与地表/近地表岩石中元素间发生核反应而形成的稳定核素(3He、21Ne等)和放射性核素(10Be、14C、26Al、36Cl等)。宇宙成因核素生成率随深度呈指数衰减,其浓度是暴露时间和剥蚀速率的函数。在稳定侵蚀状态,核素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只受剥蚀速率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加速器质谱分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宇宙成因核素在地表过程研究中的应用。国内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河流沉积物、阶地演化、冰川历史、埋藏年龄等。对地表剥蚀速率研究应用的报道很少。宇宙成因核素可以直接定量研究105 a范围内地表的平均剥蚀速率。本研究利用宇宙成因核素26Al、10Be的深度剖面法对内蒙古鄂伦春花岗岩风化壳的剥蚀速率进行了初步研究。
其他文献
K9 玻璃是一种典型脆性透明材料,常作为材料动态断裂和失效波产生机制的研究对象.本文采用激光三维内雕技术,在透明K9 玻璃样品内部特定拉伸区域预制一定尺寸的初始内部缺陷,缺陷直径为0.5 mm 和10 mm .然后,采用火炮加载下的平板撞击实验,结合高-时空分辨率的阵列多普勒探针测试技术(简称阵列DPS --空间分辨率为127 μ m )和多点DPS 测试技术,开展了内部预制初始微细观缺陷K9 玻
运用LS-DYNA 有限元软件研究了小口径穿甲弹外层材料对穿甲效果的影响。分别对不同弹体外层材料的穿甲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弹体外层材料的弹性模量越大穿甲效果越好。进一步研究了典型材料情况下的穿甲效果。为今后穿甲弹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激光驱动等离子体射流无冲击压缩方法为研究材料在快速加载条件下的力学响应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但是关于这个"等离子活塞"自身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就是通过实验描绘出激光驱动等离子体射流及其对材料进行无冲击压缩的整个过程。实验是在神光-II 钕玻璃激光器上进行的,加载激光波长527nm 。通过双精度线VISAR ,对气库膜内烧蚀冲击波的传播和衰减过程进行了实时测量,利用瞬态成像和扫描方式记
对非一维应变冲击波作用下延性金属高纯无氧铜的层裂进行了研究。实验在一级轻气炮上开展,利用小直径飞片撞击大直径样品时的边界稀疏效应实现非一维应变状态。采用多点DPS 测量样品自由面不同位置的速度剖面,对软回收样品的损伤特征进行了金相分析和表征,并对实验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分析。计算得到的自由面速度剖面及损伤分布特征和实验吻合较好,分析了加载波型和应力状态对损伤分布及局部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冲击波形
牡蛎富集层(牡蛎滩)是指示古海岸线很好的指标.本文在辽河三角洲地区首次发现并报道全新世以来两期次的牡蛎富集层.第一期次牡蛎富集层见于凌海市大凌河西侧南圈河村附近GCZ01孔(高程4.33m)井下14.5m-15.9m处,该层根据颜色及岩性不同可以细分为两亚层:14.5-14.9m岩性以灰黑色粉砂质粘土为主;14.9m15.9m岩性则为灰黄色粉细砂,牡蛎含量约在60%左右,初步鉴定为近江牡蛎和长牡蛎
会议
通过详细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将1855年(发育最盛期)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范围的划分观点总结为三类:(1)外缘位于废黄河口外近岸、远岸坡折带之间的宽缓平台上(水深范围:-15~-25 m);(2)外缘位于废黄河口外远岸坡折带(水深范围:-25~-45 m)之外;(3)废黄河三角洲由一个近岸/远岸复合楔形沉积体构成,水下三角洲外缘可达-45 m等深线外.在综合分析废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域地形地貌、浅部地层
海南岛沿海第四纪地层研究近几十年虽有一些积累,但涉及多次海侵地层的高分辨研究尚十分缺乏,特别是晚更新世下旋回海侵层,无论在年代学控制,还是海侵性质都缺乏深入的研究。而针对MIS 5阶段海侵历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一直以来,华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及粤东沿海地区)的晚更新世海侵研究历史资料中,大多将全新世下伏的晚更新世海侵旋回界定为MIS 3阶段的产物,大多是根据传统14C结果认定的沉积年代。尽管如此,也
本文通过对南海北部ODP1145孔沉积物常量元素和碳酸盐含量分析,探讨了早更新世南海北部沉积物元素变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结果表明,碳酸盐含量平均值和变化幅度在剖面上均呈阶段式降低.样品中主量元素CaO、Fe2O3、K2O、Na2O、MnO、P2O5受碳酸盐含量的影响相对较低,SiO2、MgO、Al2O3、TiO2尤其是SiO2和MgO受到碳酸盐含量影响相对较大.碳酸盐校正后的常量元素组成可以划分
近年来,环境磁学技术因其快速、无损、成本低廉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海、陆各种对象的众多领域研究。前人众多的磁学分析测试通常采用湿样和干样两种样品,但两种样品因其含水量的差异是否会影响其磁学性质、影响程度有多大、测试的磁学结果之间是否具有可比性等一系列问题尚未见系统研究。本研究选取采自南海北部的88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别测试其湿样和干样的磁学指标,以探讨海洋沉积物样品磁学性质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将样品
地磁极性倒转事件具有全球一致性,因而成为地层划分及全球古气候对比的关键时间标记物。然而,古地磁研究发现,距今最近一次的Brunhes-Matuyama(B-M)地磁极性转换界线在黄土一古土壤序列中的记录与海洋沉积物不同步,存在着"错位"现象,即海洋沉积物记录的B-M界线位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 19,属于气候温暖期,而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该事件记录于黄土层L8中,属于气候寒冷时期,对应于MIS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