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理论。文化自觉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文章尝试运用"文化自觉"理论,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在"自觉"过程中,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如何觉醒与反省,如何看待西方体育文化,如何创建新的体育文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关于文化学、中国近代史、中国文化通史、中外文化交流史、近代体育史等学术著作、史料集与论文,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读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视角与论证过程奠定基础。历史研究法: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中国近代体育文化觉醒、反省、创建的历程,以及对西方体育文化态度的转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3.1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觉醒与反省——从"由之"到"知之"在外来文化形成高的势能之前,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处在一种"由之"的状态。无论是养生体育,还是军事、民俗体育,都像费孝通先生所言:"人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而没有用科学的态度去体会,去认识,去解释,那是不自觉的文化。"西方体育文化随着坚船利炮进入中国,产生的冲击促使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开始自我觉醒,并进一步反省,进入"知之"状态。这种"知之"首先表现在"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有学者开始反思中国本土体育的历史,比如,在我国出版的最早的体育期刊《体育界》中,第1期,就有学者发表题名为《体育史》的研究资料。1919年商务印书馆也出版了中国的第一部体育史教材《中国体育史》。有更多的学者关注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近代史上曾涌现出多种论调与思潮:比如体育科学化、体育教育化、体育军事化、国粹体育、民族本位体育等。更深刻的"知之"反映在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自我反省,并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短处。比如,谢似颜在1932年《体育周报》发表的社评中,这样评价当时被称为"国术"的武术:"我们所最痛心的,国术至今多数当操在一般不受过科学洗礼者甚至于目不识丁者的手里,且派别复杂,不可究诘……"3.2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态度转变——从"主动引进"到"感性排拒"再到"理性认识"由于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以及体育本身具有的"功用性练习"的功效,起初西方体育主要以兵操和军事学校课程内容的形式进入中国。这时期的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本土体育文化没有形成"刺激"和"威胁"。因此,不论是太平军还是洋务运动,都对西方体育文化持"主动引进"的态度。然而,随着体育由"技"向"学"转变,高势能的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本土体育文化的主体地位形成冲击。受到"刺激"的国人,本能的发起自卫,排拒文化入侵。比如:《大公报》中的社评中,在分析中国不应该提倡西方竞技体育的原因时,认为"洋体育"是闲暇的娱乐游戏活动,既耗时、耗材,还会损害身体健康。这种排拒带有明显的警惕心理和抵抗情绪,缺乏理性。西方体育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国人不得不接受现实,同时对西方的体育的认识也更为理性,能相对客观地评价西方体育的价值和弊端。有学者指出西方体育有利于培养初学者兴趣、弘扬奋斗精神、注重团结合作精神的三大价值。也有人揭露西方体育的弊端。比如,有学者认为军国民体育,"简直把活动的人,变成了一种机械,一点性灵都不许他存在。"3.3中国近代体育文化的自我创建——在全面借鉴西方体育基础上的自我更新经历自我觉醒和反省的中国体育文化最终走向自我创建,在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全面借鉴的基础上实现自我更新。"全面借鉴"主要体现在对西方体育文化由表及里地模仿与学习。不论是以兵操为主的身体练习形式上的"拿来",还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组织、竞赛、制度的模仿,或是对西方科学价值观念的接受及西方体育思想的吸收,形成了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的全面借鉴。在全面借鉴西方体育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本土体育文化实现自我更新。以武术为例,不论是"精武体育会"还是马良推行的"中华新武术",以及1927年成立的国术馆系统,都从内容、形式和手段上对传统武术进行革新,使武术走向"体育化"与"科学化"的道路。研究结论:就像中华民族在近代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一样,中国近代体育经历了一场"文化自觉"。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使中国本土体育从"由之"进入"知之"状态,开始自我觉醒与反省。国人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态度从主动引进"技"的西方体育,到"感性排拒",再到"理性认识"西方体育文化的价值和弊端。虽然最终西方体育取代中国本土体育的主体地位,没有达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美美与共"的目标,但中国近代体育文化在从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借鉴西方体育的基础上实现了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