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砂生槐的研究现状及其利用与保护对策

来源 :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砂生槐是西藏特有的重要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固沙、饲用和药用价值.以往研究表明:砂生槐种子天然萌发率较低,萌蘖苗是对种群数量保持稳定有力的补充,遗传多样性表明砂生槐在长期进化中各居群分化较大;其枝、叶和种子饲用价值较高;种子内含生物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目前存在问题是由于保护措施缺乏,种群受干扰较多,导致天然砂生槐灌丛受破坏严重,种群面积减少;由于饲用和药用产品开发少,导致经济效益低下,人工种植积极性差.在未来应该加强对快繁技术的研究,增加人工种植面积;进一步开发相关的饲用和医药产品,提高其经济价值,提高人工种植积极性;制订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合理的开发方式,为砂生槐灌丛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本保证.
其他文献
西藏高原的景观生态问题是土地利用结构简单,耕地质量差;草地利用不合理,退化范围广;牧草产量低,地区差异大;土地沙漠化分布范围广,扩展迅速;水土流失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地质灾害普遍而又严重等.西藏应重点研究农牧区、林区、江河上游地区、城乡交错地区、流域下游湿地、河口湿地和藏北荒漠区的土地利用规划,草地、森林、农田、湿地和荒漠等生态系统的修复,重视生态系统修复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青海具有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减缓径流、防灾抗灾、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主要的水源地之一,区域涵养水源功能显著,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要地.青海生态环境变化,对全国乃至全球的大气、水量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它直接影响我国的生态安全.所以进一步加强治理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青海生态环境变化对全国生态的影响,并就功能治理、草地保护
本文对当雄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进行动态调查,分析群落功能群多样性变化及其生物量的分配.研究结果如下:退化过程中的草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深,群落物种组成和优势种均发生了变化,禾本科和莎草科的优势度下降,物种多样性指数也随之变小,以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草地逐渐被以杂草类为主的草地所取代.退化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随退化程度的增强而减少,不同功能群的地上生物量在退化过程中的变化亦不同.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的
本文探讨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植被、古气候演变与札达古湖演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札达盆地古湖泊演化可划分为早期湖泊形成期,中期稳定发展期和晚期湖泊消亡期.早期,古湖开始形成期,札达盆地为温凉而干旱的疏林草原植被气候,随后转变为温暖稍湿的森林草原植被气候,最后转变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气候;中期湖泊发育期,古气候进入寒温期,古植被表现为先由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向山地寒温带暗钟叶林带过
本文从西藏显赫的自然经济地理区位优势和独特奇异的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及矿产资源潜力出发,在国外、国内矿业形势和资源环境及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学理论创新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新型矿业型城区的建立背景及其意义.认为构建绿色资源型新城区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西藏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在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结合西藏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有害生物防治现状,分析了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西藏现有条件下,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对策:建立或健全各地区森防站,以长期的和总体的观点为指导思想,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森林有害生物的监测、预测与优化管理,并发展有效的监测手段;对有害生物和资源昆虫都要加强科学研究;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严格控制外来危险性病虫的传
本文以拉萨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对生态胁迫典型要素进行分析,得出自然和人类活动对拉萨河生态胁迫的初步结论,提出了应对胁迫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和政策措施.
本文以雅鲁藏布江为研究对象,结合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初步分析了流域1956-2000年的年径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流域径流总体上呈减少的趋势,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突变性.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了降雨是河川径流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气候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径流演变的趋势.
本文通过对西藏环境立法概念的阐述及其立法背景的分析,论述了西藏的环境立法受西藏的脆弱的生态环境、浓厚的传统文化、复杂而敏感的政治背景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影响很大,西藏存在的上述四个方面的特殊的环境立法背景,成为影响目前西藏环境立法的重要因素.
本文论证了西藏草地畜牧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因频发的风雪灾害,致使国家和社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际上形成了西藏草地畜牧业的负效益.建议对西藏草地畜牧业的格局进行调整,对西藏草地畜牧业实行收缩,向农区半农半牧区及城(镇)郊转移,由传统的敞放为主,逐步向舍饲圈养为主转变,让天然草地休养生息,恢复天然植被,用几代人的时间让西藏草地恢复生机,提高生态、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