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西洋楼石构件保存现状调查--以谐奇趣为例

来源 :第8、9届全国文物修复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1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郊海淀区,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圆明园曾是清朝多位皇帝长年御居之地,是当时北京除紫禁城外的又一个政治中心.盛时的圆明园不仅继承了中国古典建筑的精华,而且融入了西方园林的特色,被誉为“万园之园”,“一切造园艺术之典范”和“东方凡尔赛宫”.清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园内建筑大部分化为灰烬.此后圆明园的山形水系、建筑基址不断遭到破坏,砖石被盗掘,致使大量文物流失.1976年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开始对遗址进行清理.1988年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外开放,同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三园的古建筑仅残存正觉寺一处,大量留存的是原有建筑的石质构件,其中西洋楼石构件保存相对完整,残留最多,价值也最高.这些石构件用材讲究、雕刻精美,体现了清王朝鼎盛时期的风貌和高超的工艺水平.由于这些石构件多处于室外,长期受到自然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石质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不仅影响了文物的美观和完整,严重的已危害到建筑遗址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根据以往的修复经验,针对该类形制狭长的平面类丝织品,常见的思路就是采用书画装潢中的托裱法,采用针线法进行保护修复,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挑战。针线法的长处在于不添加使用任何化学材料,具有可逆性,或者称为可重复操作性,修复部位的材料可以拆除,恢复原状。
《仿华秋岳笔意》是一张后人仿华秋岳的画,通长177cm,宽49cm.工笔兼写意的花鸟画,幽静淡雅,耐人寻味.文物状况为:画心有破洞、污渍、霉点,画心上部有开裂、下部有印折痕及破损,无天地杆,纸本,原镶绫边完全破损,未曾修复过.根据画心的完残情况决定对此画进行重新装裱.
本研究模拟出土丝织品在地下埋藏环境中的不同pH值,研究了不同温度对丝织品的影响,以及溶液pH值在老化过程中的变化;还对同样温度下,不同浓度的碱性溶液对丝绸的水解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在丝绸老化试验研究中,水解老化的老化条件的选择提供参考;最后还用经过试验选定的水解老化条件,对丝织品的水解老化进行了分析。虽然pH值和温度是影响丝织品寿命的两个重要因素,但密闭的埋藏环境,对丝织品的保存更为重要;5%N
古典家具的修复指的是通过采取措施使得被破坏的文物家具能够呈现出可理解的状态,以最小限度地牺牲其艺术和历史的完整性为目的。修复是保护工作的深入,当保护处理被认为不够时,修复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恢复原物的作用。更确切地说,修复不仅仅是一项手工艺活动,而是一种态度,它完全不同于普通的修理工作,它是将家具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允许修复到它原始的状态的一种尝试。
汝窑因位于北宋时期的汝州而得名.在宋人史料中有“汝窑为魁”之美誉.明清文献中所谓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钧”,往往把汝窑排在第一位,把汝窑列于名窑之首,反映了明清时期从皇帝到士大夫对汝窑的喜爱.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几代陶瓷及考古工作者为寻访汝窑遗址颇费周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7年首次对宝丰清凉寺窑址进行考古钻探与试挖掘,发现典型御用汝瓷片及较完整的汝瓷器.从1987年到2000年先后
《山水图轴》,作者为张天培,清代,生平不详.现藏于烟台博物馆.画心纵136厘米,横38.5厘米,绢本,淡设色.此幅书画小楷题款“仙山楼阁,甲子新秋写,祝懋老老亲家荣寿,弟张天培”,落笔不苟,而点书所至,皆有意态.显然,这是张天培为其亲家祝寿而画的一幅作品.款下钤有阳纹和阴纹的两枚篆书印.图中奇峰深壑,殿宇楼阁,仙气云绕.山石悬岩陡峭,苍松虬曲,山泉飞下,石道围栏弯曲,伴着松涛阵阵,有高士正携仆观泉
斗彩,又称“逗彩”,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瓷工艺,是明宣德时期的创新品种.成化年间(1465-1487年)的斗彩是明代最脍炙人口的瓷器,以官窑瓷器为主,主要供宫廷赏玩,数量有限,在当时就已经十分珍贵,现今的价值更是居于古今瓷器之首.基于此文章论述了对大明成化斗彩葡萄杯的修复过程。
华阳洞位于句容茅山老虎岗西北坡林间的山岩之下,南离顶宫2公里,北距印宫300米.相传洞中有天市坛,且有天窗洞在洞中央,秦时名为“句金之坛”,又称“金坛百丈”,故有“第八洞”之称.茅氏三兄弟、陶弘景等曾在此洞中修道传教、著书立说.清康熙南巡,给此洞题过“第八洞天”4个大字.唐代诗人刘长卿以“渐临华阳口,微路入葱茜,七曜悬洞宫,五云抱深殿”的诗句,赞美华阳洞.华阳洞摩崖石刻始刻于唐代,终于清代,历经1
我国不仅是最早认识和开发利用宝石资源的国家,也是玉石雕刻的发源地.“玉不雕,不成器”,经过雕琢的宝玉石方能完美地展现出它的光彩.近年来在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及石家河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良渚文化玉器的品种繁多,加工工艺主要有开料、制坯、钻孔、刻纹、起凸、抛光、线切割等技术.近年来发掘的文物中出土了一批珍贵的玉石类器物.在长江中下游的大溪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
加固是油画作品结构修复的重要环节之一,包括临时贴面固定、加固画底和颜料层、加固和加强支撑物(衬托)等措施。薪合材料及加固方式的选择会对具体油画作品修复后的外观和结构的稳定性等诸多方面产生长远的影响。本文侧重分析加固处理措施中目前常用的新材料性能和现代设备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