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葡萄糖负荷后触发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同时使机体从分解代谢向合成代谢转换.这一转换伴随着许多代谢物浓度的改变使得机体实现葡萄糖稳态的调控.由于代谢组学的迅猛发展使得有机体小分子代谢谱的测定更加精确便利,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类、脂肪酸类等)的检测为研究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有效手段.本研究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OGTT过程中随着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血清氨基酸的变
【机 构】
: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葡萄糖负荷后触发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促进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同时使机体从分解代谢向合成代谢转换.这一转换伴随着许多代谢物浓度的改变使得机体实现葡萄糖稳态的调控.由于代谢组学的迅猛发展使得有机体小分子代谢谱的测定更加精确便利,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类、脂肪酸类等)的检测为研究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有效手段.本研究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OGTT过程中随着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血清氨基酸的变化情况,以深入揭示葡萄糖负荷后的代谢生理变化.
其他文献
目的 本研究旨在系统评估中国汉族人群中IGF2BP2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对2型糖尿病(T2DM)的交互作用.方法 以2 301名中国汉族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1 166名T2DM患者和1 135名正常人,利用iPLEX检测技术对其糖尿病危险基因IGF2BP2 rs4402960的基因型进行测序,并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来研究肥胖和IGF2BP2基因多态性对T2DM的交互作用.
目的 糖尿病的发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MVCD),主要涉及糖尿病肾病(DN)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本研究采用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的方法,探讨候选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目的 探寻与心血管病相关的适宜血糖控制切点.方法 采用人群横断面调查及描述性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青年路社区和和平路社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及测量,获取下列数据: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文化水平、饮酒史、吸烟史、糖尿病史及家族史、高血压及家族史;血压、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h血糖(P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目的 研究分析谷氨酸脱羧酶抗体与糖尿病患者腹型肥胖的关系.方法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2014年1月至5月期间收治的20岁至79岁的86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腰围、臀围、腰臀比、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自身抗体、糖化血红蛋白、血果糖胺、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测定;均记录糖尿病病程及用药史、家族史等;依据患者谷氨酸脱羧酶糖体阳性与否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腰围、
目的 观察RNA干扰技术(RVA)阻断胰岛局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R)表达后db/db小鼠胰岛第一相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 分离db/db和db/m小鼠的胰岛并检测AT1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构建针对小鼠AT1R基因的RNA干扰重组腺病毒(Ad-siATIR)及含对照序列的重组腺病毒(AdsiControl).
目的 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自体移植可以重建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已被证明在体内能够促进糖尿病个体的胰岛组织再生.近期研究报道,肝脏产生的betatrophin蛋白能够显著地促进小鼠胰岛β细胞细胞增殖,并改善葡萄糖耐量.
目的 通过长期高脂饮食喂养诱导糖尿病前期模型,观察ACE2基因缺失对糖尿病前期小鼠胰岛β细胞及胰岛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ACE2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C57小鼠均分为普通饮食(WT,KO)组和高脂饮食(WH,KH)组,喂养16周后,取胰腺行免疫荧光观察小鼠胰岛内胰岛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Insulin的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提高临床对胰岛细胞瘤的认识.方法 对我院2003.1至2014.6收治的36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男15例,女21例,年龄8~ 84岁,中位数43岁.病史1周~8年.其中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0例(83.33%),均有低血糖发作史,多在清晨、饥饿或运动后发作,进食、喝糖水或推注高渗糖后好转;主要表现为反复神志不清、头
目的 新近的研究表明β细胞受损促使α增生或去分化为前α细胞,前α细胞内存在特异性功能性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系统.我们推测胰岛内GLP-1系统的激活作为高脂状态下胰岛保护自身功能和维持自身存活的一个重要的直接信号通路.
目的(1)观察游离脂肪酸受体1(FFAR1)是否参与吡格列酮(PIO)拮抗β细胞脂毒性凋亡的作用;(2)探讨FFAR1介导PIO拮抗β细胞脂毒性凋亡与氧化应激的关系;(3)研究FFAR1发挥介导效应是否通过PLCγ-ERK1/2-PPAR-γ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