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向蒸发探讨北方室内土遗址病害原因及保护

来源 :全国第十二届考古与文物保护化学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yche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北方分布有大量土遗址,本文从室内土遗址水分单向性蒸发的角度,对室内土遗址普遍存在的表面开裂、可溶盐析出等病害进行了理论和验证实验研究,指出水分蒸发是引起室内土遗址开裂及可溶盐析出病害的主要因素,而盐害又是引起土体表面风化、粉化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证明室内土遗址中水分的单向蒸发性及其对土遗址造成的破坏过程和结果,并结合实验,验证室内土遗址的蒸发行为,为有效抑制土体水分蒸发及探讨北方室内土遗址适宜的保存与保护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探讨中国古代家猪的起源是中国动物考古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要解决中国古代家猪的起源问题,首先必须建立鉴定家猪的系列标准。本文列举了形态特征、年龄结构、性别特征、数量比例、考古现象、病理现象、食性分析、DNA分析等一系列标准,并阐述了中国家猪起源的研究实例。
本文介绍了八景台历史文物建筑的空间信息化技术.八景台,同时也是旅游景点,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始建于北宋嘉韦占元年(1056).在研究中,首先采集高分辨率遥感、地理信息和现有考古文物数据,整合集成形成数据库.根据古建筑和周围背景环境的形状结构、立体和材质纹理构建详细的三维模型.最后,建立虚拟现实环境,支持对历史文物的构建、形象化展示、浏览以及重建.该系统支持三维模型实时交互功能,对于文物古迹历史原貌虚
文章以为例,阐述哪吒形象的发展定型,从而探讨了戏曲说唱多元面貌、杂剧的佛道融合以及人物的神话底蕴。
会议
会议
北魏时期,孝文帝大力推进"中华"化,普及以北魏为"中华"、以南朝为"夷"的意识.过去的研究者也多认为在北魏崩坏之后的诸政权都继承这样的意识.但是,但是,这样的意识果真是由北魏到西魏、北周所继承吗?在本文中,笔者注目于文献及石刻史料中的南朝表现,欲分析西魏·北周·隋对南朝意识的变迁.详细探讨了北魏末以至隋代的南朝表现.北魏孝文帝时期经常使用"岛夷"、"荆蛮"等词汇,到北魏末则逐渐减少.在西魏·北周前
本文根据三杨庄汉代聚落遗址潮湿高盐的特点,对遗址存在的病害及其机理进行了分析,采用自行制备出的丙烯酸盐配合物凝胶(AMC)对遗址中的土体进行了实验室及现场加固试验,并采用现代分析手段及遗址现场原位性能检测对加固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丙烯酸盐配合物凝胶(AMC)对三杨庄潮湿高盐土遗址具有优异的加固效果和抑杀生物病害能力,为解决潮湿遗址的保护提供了新的途径.
博物馆中污染气体的检测是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质量评价、控制的重要基础.相对于一般的室内环境检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污染物检测具有行业特殊性:安全性要求高、待测环境空间小、待测污染气体种类特殊,检测精度要求高.我国现行的室内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方法和标准,难以满足博物馆文物保存微环境的日常监测的需求.本文针对上述博物馆微环境检测技术问题,基于气体分子扩散渗透原理研发了被动采样器,研究建立了一整套痕量污染
户外保存的铁质文物容易发生严重锈蚀,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恰当的保护处理.灵沼轩是紫禁城内唯一的钢铁、砖石材料混合的建筑,遗存有大量钢铁质构件.研究人员以一种工业领域内新型的防腐蚀表面处理方法——硅烷化表面处理方法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和现场进行了应用试验,研究这种方法在灵沼轩建筑钢铁质构件的防腐蚀处理中的适用性和保护效果.研究人员选用了BTSE、VS两种硅烷材料,在钢铁样品的表面构建了双层分子膜.这种膜
本文对澄城县出土象牙化石进行了一系列科学检测分析.通过剖面、粉末显微偏光、切片偏光显微分析等方法,全面认识和了解了澄城县象牙化石的显微结构;应用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能谱等分析方法对澄城县象牙化石元素组成、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和观察;对象牙化石的吸水率、体密度等理化性能进行了实验测定.剖面分析发现象牙小管是矿物质渗入矿化的一个重要通道;粉末显微偏光分析观察到规律的象牙小孔,可以作为象牙化石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