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剧名的翻译战略与翻译模因

来源 :中国翻译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韩剧剧名的中文翻译找出翻译战略和翻译模因,可以有效推动两国文化的互动。为此,本文进行了具体的分时间段统计,从韩剧中找出其翻译战略与翻译模因。研究时间段为1997年至2007年,韩国电视剧进入中国之后,将韩剧剧名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战略“归化”还是“异化”?“归化”与“异化”的比例为多少?在此过程中,具体有哪些翻译模因出现?研究对象为十年间在中国播出的韩国电视剧剧名。本研究将有望为初步建立媒体翻译的规范提供发展空间。而且也可以借助于此,向专门媒体译者进行不同阶段的翻译培训。
其他文献
晚清的文字改革一直走着“步武日本”与“规仿泰西”两条路.章太炎1906年旅日主持《民报》,与日本的“汉字统一会”、法国巴黎的《新世纪》杂志,就语言文字问题展开论争,并创作出学术名著《新方言》.本文试图回到这两次论争的历史背景,梳理参与各方的思路与资源,从方法论上力求探索学术史背后之思想史,阐明章太炎如何立足于方言,以不变应万变,抵抗新时期仿日与崇欧的代表,“汉字统一论”和“万国新语说”.此过程中,
古籍数字化是先代文明走向现代、得以传承应用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此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其载体——汉字的信息处理问题。汉字历经千年的演变,字体上有甲、金、篆、隶、楷等差别.字体的变化,再加上后世的转写,产生了异体、异写、同形等一字多形或多字一形的现象,并在古籍中被大量使用。而目前的信息交换用标准汉字编码字符集只负责收集字形,除非以人工标示为同一个字,否则计算机无法辨认不同编码的各种字形间的异同关系。要解
《篆隶万象名义》是空海依据顾野王《玉篇》并参以他书而编成的一部字书,由於保留了唐写本文字的书体特徵,可作为研究隋唐字样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将《名义》前六卷中所收录的部分俗字分为“与常见俗字同形者”及“新见俗字形”两类,考察了其本字、俗写过程及使用情况.最後认为:《名义》俗字具有自己的风格,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其笔划繁简不定,正写俗写不拘,包含着正向类推和复古类推现象,具有比较严整的系统性,而其来源则多
根据日本悉昙文献记载,我们推断出六声家的去轻上轻“初平后去”、“初低后偃”,与“初后俱昂”的描述有矛盾.在古印度五天方音中,一般以汉音呼得中天音,也有以吴音呼得中天音;中天音有较重的鼻音成分;中天音以鼻音字对译梵文浊塞音,南天东天音均无此特点等。
元代是北方阿尔泰语同汉语发生大规模接触的繁荣时期.直译体文献中的蒙汉混合语言现象,正是这一时期语言接触的生动体现.本文通过考察元代北方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白话语料,对元代汉儿言语“有”的句法分布、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以及特殊结构进行断代描写和分析:认为“有”的时体功能是以心理认知因素为内在机制的,而元代时制助词“有”则是在此基础上汉蒙语言接触中语言竞争和互补的直接结果.我们期望从历史、汉语史、语言认
本文研究“让”由役使结构向被动结构的语法化过程.“让”在现代汉语中的役使和被动两种用法不是分离的,而是处于一种连续状态,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重新分析而来;从“让”的语义连续性出发,结合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役使-被动兼用现象,在检讨前人相关研究之后,归纳出役使到被动的重新分析发生的三个条件,认为其中VP是否有界是制约“让”凸显被动义或役使义的关键因素;重新分析的发生与汉语时体范畴的产生密切相关,时体范畴形
本文认为副词“其实”具有主观认识功能,先从共时的层面上分析了“其实”主观性程度的差异及其大致的发展轨迹,认为“其实”的主观化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客观对比——客观/主观对比——主观认识——话语标记,“其实”出现的语境由最初的对比性语境发展到非对比性语境,最后发展出话语标记的功能.这个过程是“其实”的语义不断虚化、主观性程度不断增强的过程.接着,文章通过对语料库的定量分析,发现“其实”主要出现在对话体中
本文主要研究乐府诗中“声辞合写”现象,“声辞合写”是古代乐工记录歌词的传统方式,即将歌辞与声辞包括音乐、舞蹈术语一起记录,其主要运用于曲唱文本中.文章依次论述以下几个问题:一、乐府诗中“声辞合写”现象;二、乐府诗“声辞合写”现象的类型;三、从“声辞合写”看乐府诗的文本性质及文本解读.
本文拟从文体的角度审视《太史公自序》.本文认为《太史公自序》在文体上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自序;采用大序与小序相结合的形式;作为一篇书序又兼自传的性质;司马迁有意在文中自抒怀抱.在此基础上进而总结《太史公自序》在文体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本文从《水浒传》英译概述,《水浒传》英译的策略与方法和《水浒传》英译的启示三个方面对历经七十年的《水浒传》四个英语全译本的翻译历程进行了描述,揭示了社会历史文化、译者自身价值观念等与翻译目的、译本选择、翻译策略方法之间既协作共生又彼此制约的内在联系,并对《水浒传》英译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翻译问题对翻译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