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6”广东罕见特大致洪暴雨形成机理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_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了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卫星云图和NCEP1°×1°格点资料,从形势场配置、水气供应、动力机制以及垂直螺旋度等方面对广东罕见特大暴雨的形成机理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南,强度偏弱,副高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与高空西风槽前的冷空气共同作用是广东罕见特大致洪暴雨形成的重要原因;南海夏季风全面爆发,强盛低空急流为广东连续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上下配置激发强烈上升运动;大暴雨区上空垂直螺旋度分布呈中低层正、高层负的分布特征,其量级比常规的大102hPa·s-2倍;700hPa等压面上,垂直螺旋度分布和天气系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特大暴雨过程中垂直螺旋度正值区长轴与700hPa的切变辐合线走向和移动方向一致;广东暴雨范围和量级增大期间,其上空垂直螺旋度具有中低层正、高层负螺旋度闭合中心向低层明显传送的特征.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2006年4月18-19日发生在通辽地区的大雪过程进行分析认为:本次过程是由中低层涡旋引起的一次大雪过程.涡旋发展的前期,温度平流随高度变化明显,热力因子起主要作用,其后涡旋发展,动力因子起主要作用.高层位涡的下传,促进了对流层低层及地面的气旋发展.分析还认为:涡旋南部的西南气流,为本次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受涡旋的触发和持续影响,产生了强垂直上升运动条件.最大降雪出现在能量锋区中,
利用各种常规观测、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及风廓线资料对6月22日发生的三次对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这三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触发机制.分析表明:第一次为局地热力对流,第二次为锋面过境引起飑线过程,第三次是伴随中尺度低压环流的对流过程.由于探测手段的不断改进发展,尤其是浦东机场风廓线仪和虹桥多普勒雷达的结合应用,使得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细致分析成为可能,为航空飞行安全提供了保障.
分析了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最新发展的FGOALSg耦合气候系统模式300a积分模拟结果,通过与多种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讨论了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结构以及主要年代际模态的演变特征、中纬度北太平洋年代际变率与热带太平洋ENSO的联系等研究内容.结果表明;FGOALS_g耦合模式能成功模拟出太平洋年代际变率的主要空间分布特征;模拟的
副高双脊线过程几乎历年均存在,其"季节锁相"与地域性使得在气候平均场上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也存在明显的双脊线过程.本文利用4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5~10月气候平均场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过程进行了分析.气候平均场上5~10月西太副高共出现6次双脊线过程,集中发生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表明每年这个时段最易发生双脊线事件.每次双脊线过程均表现为副高南侧新生一脊线,发展几天后就减弱消失
运用新建立的全球三维大气化学模式MOZART-2与全球大气环流模式CAM2的离线耦合模式系统对欧洲地区地面和对流层臭氧浓度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将模拟结果与欧洲地面站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式系统除了对德国Hohenpeissenberg站地面O3浓度略微高估和荷兰Kollumerwaard站地面O3浓度有些低估外,能基本上再现Hohenpeissenberg站地面O3浓度夏季最大值和冬季最
"旱涝并存"现象反映了旱涝极端事件在短期内的共存,体现了降水在季节内的非均匀分布.本文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中国台站降水资料以及ERSST海温资料,通过统计分析,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并存"的发生演变规律及其若干气候特征.主要结果如下:近50年,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并存"的发生频率呈现上升趋势.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并存"往往伴随着西太平洋副高季节内振
利用中尺度η坐标暴雨模式MRM2对2006年7月13日影响浙江期间的强热带风暴,进行了36h数值模拟,结果表明:MM环仅比较好地模拟出高空形势场,还很好地模拟出主要雨带及其分布特征,应用模拟出的物理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诊断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造成大暴雨的直接原因,风暴中心北侧中低层有很强的风速、水汽通量、正涡度、辐合、垂直速度,降水与925毫巴散度场,水汽通量散度,以及高
2006年7月15-18 日,受第4号强热带风暴"碧利斯"减弱成的低气压环流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广西出现持续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部分县市日雨量刷新了当地建站以来的历史记录."碧利斯"造成的暴雨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1960年以来7月份同期所罕见.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卫星云图等资料对"碧利斯"造成异常暴雨的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碧利斯"后期路径折向西
利用日本GMS-5卫星云图资料,对1996年8月3~5 日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物理特性进行分析,结合环流形势、天气系统和物理量场的分析以及MM5数值模拟,探讨MCC发生、发展过程的天气动力背景和条件.
本文对豫中地区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内蒙古阿拉善周边3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为此次过程提供了沙尘来源;我国北方地区和河南大部前期干旱,地表风化及北方农民春耕,为此次过程也提供了沙尘;东北气旋稳定稍动,致使冷高压南下,中低层下沉冲击、近地面层低槽和冷锋附近的辐合上升运动,以及锋后偏北大风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动力条件.并总结了漏报此次过程的原因,提出了在预报服务中联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