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轴流式联合收割机参数化设计分析

来源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utjwzx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详细分析了联合收割机的机构特点及谷物在其中的运行方式,对于数字化设计在该类机械中的可行性、应用方式等给出了研究报告,并讲解了可能采用的设计方式.其中,既肯定了当前数字化技术实施的优点,也分析了其在农用机械中的不足,并得出结论,相对这种复杂的领域而言,必须在数学模型上加以突破.
其他文献
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而农业用水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农业用水约占全国用水总量的70%,其中90%以上用于灌溉.由于传统的农田作业方法、不完善的灌溉管理制度和水量量测方法的落后,使得灌溉水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因此,实现灌溉用水的自动化监测,对于节水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十分必要.为了精确监测水稻全天乃至全生育期的灌水和田间耗水过程,从而使试验人员及时掌握水稻的耗水规律,做出灌水决策,本项目在桂林市农田灌溉
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是干旱地区农业节水灌溉的全新技术范式,是我国农业节水领域自主技术创新的典范.该技术实现了覆盖技术与滴灌技术的融合,节水效果明显,可抑制次生盐渍化,适用于大田应用,经济效益显著.其发展趋势应在于集成相关农业、水利、化工、机械等技术成果,建设绿洲现代控制灌溉系统.其后续研发工作应包括膜下滴灌机理研究、灌溉制度研究、田间滴灌系统优化以及多种覆盖方式下的微灌技术研发等.
滴灌条件下地表积水区运移规律是影响土壤湿润区形状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滴头流量选择的重要指标,同时,它还是滴灌土壤水分运移数值模拟中确定上边界条件的难点.本文以室内试验为基础,分别对沙土、轻壤土和中壤土进行滴灌试验,滴头流量分别为:1L/h、1.3L/h、2L/h;观测地表积水区运移动态.试验表明,地表积水区运移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始阶段其运移半径随时间呈幂函数增大,表现出过渡现象;过渡现象
本文根据内蒙古赛乌素灌区实测田间资料,研究当地传统人工牧草紫花苜蓿合理的灌溉制度.发现盛花阶段重早和现蕾-开花阶段轻早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5.24kg/mm和4.33kg/mm.牧民的传统灌溉方法接近全生育期都受重旱的产量,其水分利用率分别排在16种处理方法的第14和16位.紫花苜蓿在分枝—盛花与抽苔—开花连续两个阶段受轻旱后迅速补水,产量与单独生育期受旱产量接近,且其水分利用效率并不高.试
为探明调亏灌溉对温室梨枣品质的影响,以日光温室生长的7年生矮化密植成龄梨枣树为试材在2005-2007年进行试验研究,试验期间设置充分供水处理(即对照T1),萌芽展叶期(Ⅰ期)轻度、中度调亏处理(T2),及开花座果期(Ⅱ期)、果实膨大期(Ⅲ期)和果实成熟期(Ⅳ期)中度调亏处理(T3、T4和T5).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亏水处理对梨枣品质影响差异明显,3年间各期亏水处理使梨枣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缺水区,利用修建集雨工程并结合膜下滴灌对主要农作物玉米进行关键期补充灌溉,效果显著.该系统为微小型滴灌系统,每处为0.133~0.533hm2(2~8亩),补灌的关键期为播种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水定额15.0mm~22.5mm,设备投资3487.5元/hm2,增产量883.96kg/hm2~3845.62kg/hm2,增产效果9%~72%,补灌水的生产效率4.07kg/m
由于土壤结构性差、降雨分配不均匀且蒸发量大,严重影响和制约了茂名地区水果业的发展.通过龙眼需水规律的研究,获得龙眼在不同频率年的需水量以及需水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为龙眼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为获得优质高产的龙眼打下基础.本文采用TRIME-T3土壤剖面含水量测量系统监测土壤含水量变化状况;采用水量平衡法测定龙眼的田间需水量;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化州地区参考作物蒸发蒸腾
获得实时、有效的作物需水量数据是进行实时灌溉预报的基础和难点.本文根据公共的天气预报信息,提出了实时的估算作物需水量的方法流程,并利用作物根区土壤水量平衡方程,用冬小麦田间灌溉试验的土壤水分数据对该模型和方法进行了检验;同时为检验实时参照腾发量估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对当地媒体发布的实际天气预报信息与实际气象观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现有天气预报准确度条件下,该方法可以有效的实时估算作物需水
风水能资源的互补开发、综合利用是一种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本文对风水互补电站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探讨.
数字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是数字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垦区以精准农业试验示范、研究为突破口,逐步扩展到数字农业其它领域,经过多年共同努力,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现研究在向着深度和广度发展.本文介绍了黑龙江垦区数字农业研究历史沿革、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