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品行障碍静息态功能连接的特点研究

来源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xdhxdhxd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行障碍(CD)是被认为是以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模式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前期研究表明,因违法犯罪而被羁押在未成年人管教所里的青少年,80%左右达到了品行障碍的诊断.近年来,大量功能磁共振研究表明,大量功能磁共振研究表明,品行障碍患者的特定脑区域存在功能和结构的异常,但是这些结构见的功能连接的特点仍鲜有报道。本研究拟采用一种快速的基于数据驱动的功能连接密度(FCD)图法,来分析CD患者的短程功能链接密度和长程功能连接密度。首次在体素的水平上检测品行障碍中的大脑功能联系。
其他文献
研究正常大鼠及抑郁模型大鼠外周血浆及中枢下丘脑、脑干nesfatin-1水平的生理病理差别;探索抑郁模型大鼠nesfatin-1水平变化与大鼠情绪行为变化的关联探查nesfatin-1水平变化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axis,HPA)及单胺递质合成酶的相关性;试图阐明nesfatin-1在抑郁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卒中后海马重塑包括新生神经元再生及其周围神经元形成突触连接障碍可能导致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多种疾病如卒中和应激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内过度释放的谷氨酸堆积在突触间隙可以产生兴奋性毒性,导致神经元死亡、突触形成障碍.星型胶质细胞谷氨酸载体1(Glutamate transporterl,GLT-1)对维持细胞外液谷氨酸低于兴奋性毒性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发病的年龄也越来越提前.研究证明儿童、青少年期抑郁症发病,与之后成年期抑郁症的发生关系密切.因此,研究在儿童、青少年期首次发生的抑郁症发病机制,对全面理解人类抑郁症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非常重要.青少年健康生活模式对当前的身心健康及疾病预防都非常重要.在过去的30年中儿童和青少年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使用电子产品、久坐不动行为的急剧增加,常常伴随着不规律的睡眠
既往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已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风险人群的静息态脑网络异常,包括广泛皮层区域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强度异常下降,以及部分脑区的FC异常增高.目前,FC异常增高的机制和意义仍存在很大争议,异常增高的FC的长期纵向发展轨迹鲜有探讨,FC增高和下降间的是否存在关联亦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从长期随访角度探讨异
会议
基于图论的脑网络研究发现,抑郁症(MDD)患者存在脑功能网络拓扑学结构的异常.然而,这种脑功能拓扑学异常与抗抑郁治疗的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拟采用图论的方法探讨抑郁症患者脑功能网络改变特征及其与短期抗抑郁治疗反应的关系.
糖代谢异常参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的认知功能损害过程,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白质纤维结构完整性破坏在精神分裂症发病、精神病理症状和认知功能损害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目前缺乏系统深入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三者关系的研究.本研究旨在寻找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异常、认知功能损害和脑微结构改变之间的关系.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障碍,其国际一线疗法为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或认知行为治疗.但临床研究显示,目前仍有40%-60%的强迫症患者无法从中获益,因此研究一线疗法治疗后有效组与无效组的神经机制差异将有助于治疗无应答强迫症患者的筛选及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选取至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门诊或心理咨询门诊就诊的强迫症患
老年期抑郁(Late-life depression,LLD)和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MCI)人群均是发生痴呆的高危人群,两者常相互转化且合并发病,这提示LLD和aMCI存在"共病"基础.神经退行性变在aMCI的发病机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但LLD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仍存在很大争议.本实验利用三年期长随访数据,旨在从血管性危险
抑郁障碍是严重的精神障碍,对个人和社会、家庭会造成严重的影响.而自杀是抑郁障碍最严重的不良后果之一,对抑郁障碍自杀未遂的神经生理机制还所知甚少.该研究的目的是采用磁共振VBM-DARTEL对有自杀未遂的首发抑郁障碍患者的灰质结构进行研究,试图找到其与正常人的脑灰质结构的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