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隙吹扫对二次水滴直径影响的试验研究

来源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多相流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在平面叶栅缝隙吹扫试验装置上,利用Malvern粒度分析仪对空心静叶缝隙热气流吹扫条件下的静叶尾迹区二次水滴直径及直径分布进行了测量,分析了缝隙吹扫位置和吹扫压差对二次水滴直径及直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背弧上缝隙的吹扫效果优于内弧上缝隙的吹扫效果;缝隙吹扫可以将部分流动水膜吹离叶片表面,使静叶尾迹区由于撕裂和二次雾化所形成的二次水滴Sautcr平均直径减小,水滴直径分布范围变窄的特性。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CFD技术对小空间内电子模块的散热状况进行了研究,模拟了以空气为冷却流体多种电子模块间距条件下小空间的温度场及速度场.以电子模块冷却后的温度水平、平均换热系数、流动阻力为主要因素,并结合场协同理论提出一种评价电子模块冷却效果的评判公式,进而以它为指标得出电子模块散热效果的最优间距。
本文利用红外热成像仪对不锈钢微管内水的流动沸腾进行了外壁面温度的测量.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热电偶测量方式,在微尺度实验中采用红外温度测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另外,利用红外温度测量的显示特点,对不锈钢微管内流动沸腾的流型变化情况进行了预测。
本文以HVIW150基础油、软化水和空气为实验介质,在大型多相流实验环道上对水平管内的油气水三相流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实验中,利用双能γ密度仪测量了截面含气率,并采用自行设计、加工的调节式等动量采样装置对截面不同高度处的油水混合物进行了采样分析。
本文基于两相自然循环的系统实验,结合非线性分岔分析,演示验证并讨论了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静态分岔特性与迟滞效应。
本文基于对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动态实验结果,对两相自然循环系统的动态参数时序进行了时域和频域分析,提出并研讨了特定工况下沸腾喷发弛张动态不稳定性机理及其与全局动力学的耦合;进一步地,通过对系统相关时序的相空间重构与分维分析,探讨了系统随加热功率变化的非线性演化规律。
本文对最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微细可吸入颗粒物在人体上呼吸道中的运动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个包括口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的完整的人体上呼吸道三维几何模型,基于该模型在人轻度运动时和高强度运动时的两种典型呼吸状况下,对微细颗粒在人体上呼吸道中的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气流场采用RNGk-ε湍流模型进行计算,并在拉格朗日框架下追踪颗粒运动轨迹。
本文通过对图像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了不同工况下颗粒的平均速度分布.通过研究颗粒Stokes数,流动雷诺数对颗粒运动扩散的影响,揭示了气固两相方柱绕流的物理特征.发现不同Stokes数的颗粒在尾迹中的运动特性不同,且受流动雷诺数的影响不同。
本文建立了一套喷雾静电荷测量实验装置.采用静电喷雾感应工作原理模拟水喷雾带电现象,设计接触式探针与感应式探针,进行在线测量水雾静电实验研究.对2种探针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并与文献工作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在线测量系统能够测量水滴所带的感应电荷,同时接触式探针更具灵敏性。
本文采用k-ε-kp-kpg-(I)模型,模拟了提升管喷嘴进料段内三维稠密气固交叉射流的复杂流动现象.结果表明,实验值和模拟值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再现了提升管喷嘴进料段内颗粒相的流动特点。
本文针对电子器件的高效冷却问题,对表面加工有微结构的硅片上FC-72的池沸腾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了四种表面微结构,采用化学蒸汽沉积法在芯片表面生成一薄层SiO2形成的亚微米粗糙度,采用喷溅方法在芯片表面生成一薄层SiO2,然后在对SiO2层进行湿式腐蚀技术处理形成的亚微米粗糙度,采用一系列微电子加工技术生成的微米级双重入口洞穴以及采用干式腐蚀方法生成的方柱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