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human settlement in Shanghai, China

来源 :第十一届全国第四纪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1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ical studies over many years in the Shanghai Area have provided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for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growth and decline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man-land interaction.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between 7000 and 3000 cal.yr BP indicates a regression process and a southward advance of the coastline in the study area.Temporal and spatial analyses of 14C dates for archaeological sites, shell ridges, buried trees, and peat suggest that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may well have been a major cause of the rise and fall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their civilization.
其他文献
麻窝口洞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团结乡,是一个三叠纪石灰岩溶洞,洞口地理坐标北纬27°43 ′22.6″、东经105°22′16.3″,海拔1196m.2008年12月,根据毕节团结乡书记谢品邦等人提供的线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凌霞等人在麻窝口洞内发现猩猩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经2009年试掘、2012年和2013年两次发掘,在麻窝口洞原生堆积物中共发现了四千余件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特别
会议
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历史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原东北部,高原腹地有精确年代控制的考古证据存在很大不足。在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的青海省玉树地区,近年的考古调查新发现了一些散布红色夹砂陶片的遗址,对比甘青地区的同类遗存,将这些遗址归类为新石器晚期或青铜时代遗址。我们对这些遗址进行了调查,并在11个遗址发现了红色夹砂陶片、石板墓和动物骨骼等遗存,采集了动物骨骼或炭屑样品开展了碳十
罗布泊地区是我国西部干旱地区的典型代表,该地区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互馈作用表现十分明显。罗布泊地区史前人类活动以小河文化为代表,研究小河文化先民的动植物利用,无疑有助于深入了解罗布泊地区史前先民适应环境的方略,为我国西部干旱区应对环境变化挑战的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与历史借鉴。小河文化兴起于罗布泊地区BP3900前后的环境好转期,它包括孔雀河古墓沟墓地、小河墓地和克里雅河北方墓地遗址,约于BP350
会议
软体动物不仅是古环境变化的敏感指标,也是古人生业的重要资源.软体动物遗存在关中盆地新石器考古遗址中数量丰富,为研究古人如何利用软体动物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文报道了关中盆地先民利用软体动物作为食物和工具饰品.1)通过对泉护和案板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5600-4500 cal.a BP软体动物遗存的研究,发现中国圆田螺和圆顶珠蚌2个种类,且数量不多.它们都喜生活在淡水中,比如河流、湖泊、池塘、水库、稻田
会议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新石器晚期(5.2 ~4.3kaBP)著名的考古文化,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中部(良渚、瓶窑一带)分布着130多处代表性遗址,形成著名的良渚文化遗址群.2007年发现的良渚古城即位于其核心,成为21世纪以来良渚文化研究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一发现得益于良渚时期城墙遗址的发掘和求证.古城墙顶部虽然都已缺失,残存厚度不一,但从已发掘的东、南、西、北四处城墙遗址来看,自上而下都由夯土
石家河文化发育于长江中游地区,是华夏文明演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对石家河文化时期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关系并不清楚.结合江汉平原全新世中晚期的气候变化,本文选择石家河典型遗址-三房湾遗址为研究对象,该遗址剖面的孢粉和重金属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在屈家岭文化时期(5.5-4.8 cal.kaBP),以禾本科和伴人植物占优势的孢粉组合反映稻作农业扩张;同时Cd、Fe、Cu、Cr和Zn等重金属含量
本文利用山东省现已公布的346处龙山文化遗址和42处岳石文化遗址,利用谷歌地球精确定位了每个文化遗址的经纬度地理信息,并在ArcGIS10.2中对两个文化时期遗址点的自然地理环境信息进行了提取和汇总,采用K-S统计检测方法检验了高程、坡度和坡向对遗址分布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空间上两个文化期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高程150m以下,坡度2.5°以下,光照条件好的地区,从龙山文化过渡到岳石文化,遗址店数量
夏家店下层文化(3934-2779 cal.yr B.P.)、夏家店上层文化(3079-2035 cal.yr B.P.)和战国文化(475-221BC,2425-2171B.P.)是西辽河流域青铜时代先后相继的3种文化类型.其分布范围差异显著:夏家店下层时期遗址主要分布于西辽河流域东南部海拔较低的西辽河各支流两岸,夏家店上层时期遗址分布重心向西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区偏移,战国文化遗址分布范围与夏家店
会议
水稻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关于水稻驯化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如何发生的讨论有助于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这一重要环节.近年来上山遗址水稻遗存野生-驯化的鉴别,引起了激烈的学术论战,关键原因之一是缺乏系统的数据对其野生稻至栽培稻演化过程进行科学论证.然而上山文化层浮选出水稻大植物遗存数量极少,仅有几粒.令人欣慰的是,植硅体的耐腐蚀和易保存性,使植硅体分析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成为获取
会议
辽河流域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全新世以来先后演绎了多期古文化。研究搜集了辽河流域的考古资料,获取了该区各文化时期遗址点时空变化和各文化期经济类型(包括生产生活方式与经济形态等)的相关信息,并将其与区域气候环境演化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认为,在千百年时间尺度上,人类的演化,具有如下两种行为:1)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形态的变化,具有被动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特点;2)人类具有追逐气候带迁移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