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由小鼠中缝背核表达BDNF促进情绪和代谢调控的研究

来源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u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性障碍和代谢性疾病常合并发生,且增加彼此的发病风险.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五羟色胺(5-HT)均能在边缘系统调控情绪,在下丘脑调控代谢.利用重组AAV在中枢5-HT系统最大核团中缝背核表达BDNF,发现在慢性不可预知应激模型中小鼠产生明显的抗抑郁和抗焦虑表型;在高脂摄食诱导的肥胖模型(DIO)和瘦素受体突变(db/db)小鼠中产生明显的抗肥胖和降血糖表型.同时,利用化学遗传学方法活化中缝背核神经元具有改善高脂摄食诱导的肥胖和高血糖表型.本课题突破了以下丘脑为中心的代谢研究范式,通过中缝背核将情绪和代谢调控研究联系起来.
其他文献
目的:氨基葡萄糖联合小针刀治疗膝关节炎临床观察.方法:将30例膝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推拿、红外线治疗;治疗组在针灸理疗的基础上加小针刀及氨基葡萄糖治疗.结果与结论: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组临床痊愈9例,显效5例,好转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83.63%.对照组临床临床痊愈7例,显效4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71.42%.2组患者治疗后2月内未见明显
目的:观察运动针刺结合悬吊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9例门诊就诊的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用高树中教授的运动针刺法,给予针刺鱼肩、后溪、阳陵泉处压痛点,行强刺激手法,配合患侧肩部活动,起针后给予悬吊治疗,对照组用常规电针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相比治愈率及治疗次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运动针刺结合悬吊治疗肩周炎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电针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加内服中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穴位敷贴加内服中药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穴位敷贴加内服中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确切.
目的:探析早期针灸干预对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水肿消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而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运用针灸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28d的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26/30);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20/30),并且与
目的:观察针刺加梁一贴祖传膏药对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65例颈椎病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分为针刺结合膏药和对照组.针刺结合膏药组采用针刺加梁一贴祖传膏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加TDP照射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10次为一疗程)观察疗效:针刺结合膏药组显效92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显效36例,有效5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比较差
"根结"理论作为指导针灸临床应用的重要理论之一,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且其临床疗效得到众多针灸医家的肯定."营气"的循行与"根结"的流注顺序不同,二者看似矛盾,其实不然.笔者从肝"体阴而用阳"中得到启发,将"营气"理解为"体",将"根结"理解为"用".试从"体"和"用"的角度浅谈对"营气"循行与"根结"流注不同的理解,以期能充实"根结"理论内容,帮助初学者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指导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的外展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分析电针治疗35例诊断为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中治愈率85.7%,有效率100%.结论: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颅神经炎、外伤引起的外展神经麻痹,配合针灸治疗疗效显著.
分析生物反馈治疗对老年人焦虑症的效果.随机选取半年内来本院精神科就诊的年龄在60岁及以上符合ICD-10焦虑症诊断的患者5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同时结合生物反馈放松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药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抗焦虑疗效,他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及自评(宗氏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与单纯的药物治疗相比
目前双相障碍还没有明确的神级生物学的标记.临床观察发现,双相碍抑郁发作时与单相抑郁发作时表现不同;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可能存在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幻觉,以及睡眠减少,灌铅样麻痹,情绪波动,病理性自罪,注意力持续困难,语言表达缓慢,言语记忆困难,奖赏反馈速度减慢,短期记忆储存受损,负反馈敏感性减退;单相抑郁发作时存在过分的自责、自罪,性欲减退,早醒,入睡困难,体重减轻,躯体不适,过度担心,言语欠流利
Emerging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genetically engineered non-human primates for studying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Here we present an fMRI-derived conntomic cross-spe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