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与“双轨合一”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浅析

来源 :2017年湖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ej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水平研究生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特征,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不仅在“双一流”的建设背景下,也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中,这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临床能力显著加强,但科研能力的提高却不明显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
其他文献
1902年,桐城派后期大师吴汝纶赴日考察教育期间,与日本各阶层的汉诗人广为交游,留下众多唱和诗作.在《答客论诗》的笔谈中,吴氏贬斥日本流行的性灵派诗风,主张学习黄庭坚诗歌以矫正其轻俗之弊.吴氏与日本汉诗人的交流对双方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激发了对方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深化了自己作品的意境.他将对明治维新、中日关系的看法以及对清朝统治者的愤懑融入诗歌,或直抒胸臆、义正词严,或托物言志、含蓄隐晦,使
作为媒介记忆的文本,新闻是一种着眼于当下的报道,它一方面扮演着社会忠实记录者的角色,一方面扮演着人们当下记忆建构者的角色.但与此同时,新闻本身也是置于人类记忆进程中的文本,是对人类记忆一种叠加性的叙事,它天然地担负着传承与强化过往记忆的任务和使命.
白居易的诗文体现了一个唐代儒者的形象,浸润着佛家、道家思想的精华,显示了极大的包容性和文化自觉性.在中华文化圈的跨文化传播活动中,白居易的影子几乎随处可见,并对他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跨文化传播现象.
我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影视娱乐消费市场,被冠以“华莱坞”之名,但本土原创影视产品在国际竞争中仍处边缘地位,在国际传播中出现贸易逆差.研究从竞争位置、产品定位与叙事缺失三个层面结合数据分析与产品解读,剖析了华莱坞电影跨国竞争陷入困境的根本症结:缺乏清晰明确的电影类型与产品形式定位,电影主题表达与类型人物塑造没能传递给全球观众一个面目清晰的、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英雄梦想叙事,未能提供有效呼应青年观众心理成长
电影是国家形象名片,是传播一国的差异性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好莱坞电影无意呈现中华文化.中国电影传达的中华文化价值含糊不彰.从传播的本土性和全球性尺度出发彰显中国电影的文化主体性依然是中国电影全球传播中的重要问题.由此,中国电影才可能在跨文化传播中逐步摆脱“他者”身份,与世界电影形成平等的对话.
上海从孤岛到完全沦陷,再到重回国民党统治,在抗战中的这八年间,整个上海电影界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在传统电影史书写中被置于二元框架下的归属,因而处于一种消声失语的状态.傅葆石先生的研究著作《双城故事》有助于重新读解这段历史.在那个复杂的场域里,电影人及其作品呈现出的策略实践,反映的文化政治,值得重新书写.
对女性之美的发现和认知是一个恒久的时代命题.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华莱坞电影在女性之美的构建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按照美学理论,本文从审美对象、审美性质以及美的本质三个层次对华莱坞电影中呈现的中国女性形象展开了分析.本文认为,随着时代的演进、变迁,华莱坞电影塑造和传播了中国女性的自然之美、阴柔之美和理性之美.这是中国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集中反映,也是时代进步和文化自觉的最佳体现.
爱情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主题,也是电影艺术表达的永恒主题.本文聚焦于华莱坞爱情电影中的残疾人形象及其历史流变,从跨文化角度比较华莱坞、好莱坞爱情电影中残疾人形象的异同,进而探究这些形象背后所透射出的社会和文化意涵.
什么是好电影?好电影并非都有相同特征,但彼此之间有相似之处,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家族相似性”.首先,有些好电影具有原型之真.愿型即历史上反复发生的经验形式,是在漫长的人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为人们的行为和行动提供了一定的“形武”.好电影虽然允许虚构,却有着原型的真实,而不是“为虚构而虚构”.其次,有些好电影具有形式之美,包括感官之美和思维之美.前者如视觉效果、音乐等,后者如猜谜式的推理电影,以精
本文以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国际化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诸多案例中梳理归纳出六条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国际化路径,之后,借鉴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即“乌普萨拉理论”或“乌普萨拉模型”,利用曲线图展示了六条国际化路径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发展层次,并据此总结了华莱坞电影产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策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