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适的供应限制:解释新生代风化悖论的新方法

来源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shuhu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代全球变冷和大陆风化的增强表明,构造抬升很可能是驱动新生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然而,高剥蚀地区河流中存在大量的未风化的破碎岩石,表明在动力学控制化学风化的地区,化学风化通量并不会随着物理剥蚀的增强而持续增加.同时,新生代碳循环平衡表明,在构造活跃区,受风化-气候负反馈作用的影响,化学风化通量应当降低.基于全球的河水铀同位素数据,本研究建立了一个铀同位素模型。数据总结和模型结果表明,全球绝大多数地方的化学风化速率都受岩石新鲜面的供应所控制。同时,模型结果显示,自然界中矿物的溶解深度约为10nm,表明新鲜的风化表面在次生沉淀层的影响下会被迅速保护起来,不再持续参与风化反应。在临界地貌地区,物质坡移是物理剥蚀的主要形式,风化通量与深部破裂的数量呈正相关关系。剥蚀速率越高的地区,构造应力更强,深部破裂的数量越多,风化速率越快,这可能是解释新生代全球变冷的重要驱动力。与传统的观点不同,本研究认为碳循环平衡主要受控于构造不活跃地区,气候对碳循环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新鲜岩石的供应受CO2扩散作用的控制,该过程受CO2浓度和温度的控制。有证据表明,在构造稳定的玄武岩台地地区,物理剥蚀速率与温度呈现很好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会议
地球表面的岩石风化是表生地球化学中的一个关键过程.定量理解气候与化学风化之间的反馈机制对于过去和现在的全球气候变化非常重要.地球历史上特别是显生宙一些较大的大气CO2含量波动及重要的气候变化事件,如雪球地球、冰河时期、新生代以来的全球变冷等,都或多或少受到了硅酸盐风化的影响.为了进一步讨论动力学因子(温度和径流量)对化学风化速率的影响,对来自全球不同气候带的一百多条花岗岩小流域进行了数据编辑和计算
本研究选择青藏高原东北缘西宁和临夏盆地两个新生代河湖相沉积序列和六盘山以东朝那红黏土-黄土剖面开展了黏土矿物研究。这三个地区黏土矿物组合均以伊蒙混层、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为主。(蒙脱石+伊蒙混层)/伊利石表征的8-6Ma的区域化学风化强度在西宁盆地出现显著降低趋势,临夏盆地呈现低值变得更低、高值变得更高的复杂演化,而朝那剖面呈现明显的升高过程。这三个地区8-6Ma化学风化强度记录大致呈现
黄土高原厚而连续的风成沉积物是用来研究东亚季风演化的理想材料.绿泥石是风成沉积物中一种常见的含Fe黏土矿物,在其风化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Fe(Proust,1986).在本项研究中对取自黄土高原朝那剖面红黏土层(8.1~2.5Ma)的绿泥石进行了详尽的矿物学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绿泥石化学成分变化与区域气候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朝那剖面红黏土中的绿泥石经受了显著的二次风化过程,并伴有大量Fe和Mg
基于精确古地磁年代限定的黏土矿物记录揭示了早新生代流域化学风化强度的长期减弱和气候干旱化过程,显示了全球气候影响下区域风化响应。基于新发现剖面古地磁年代学限定的晚新生代黏土矿物和地球化学记录揭示了9-8Ma区域构造驱动的流域风化强度减弱和物源变化过程。晚新生代风尘沉降到盆地中并显著改变流域水系化学组成早于12.7Ma,并在9-8Ma大大强化,而盆地纯风成红黏土的堆积时间和最高阶地的形成时间均在约4
近年来,利用铀系不平衡原理计算陆源碎屑颗粒的"粉碎年龄"(又译作"破碎年龄"),被广泛应用于解决第四纪以来各种地表过程的时间和速率问题.该方法自提出以来经众多学者进行不断完善和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得到广泛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该理论的几个假设还未得到很好的验证.例如,该方法假设各种碎屑物质在未发生风化破碎前,即在其母岩状态时,应该处于久期平衡状态(234U/238U=1).本文调查了台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