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春玉米形态指标与产量构成因素调控效应研究

来源 :第一届玉米产业技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zhao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玉米拔节期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金得乐和康丰利对玉米的进行生长调控,可以实现对玉米产量形成和形态建构的双重调控.具体表现为:形态方面,降低株高和穗位高、穗高系数;缩短穗下茎节间的长度;降低玉米授粉关键期叶面积系数,改善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改善株型,并维持正常的群体增长率、相对生长率,净同化率,保证了果穗的正常发育.产量构成因素方面,增加了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千粒重变化不大.本试验结果表明,生长调节剂金得乐和康丰利具有增强玉米生理耐密性的作用,通过对密植群体玉米的形态和产量构成指标的调控,促进春玉米实现稳产高产.
其他文献
以LDS-1A与LDS-1G谷物水分测定仪为例,用大米样品对电容式谷物水分测定仪进行定标校准,并对其测量准确度与测量重复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与标准法相比偏差不大,表明了快速水分测定仪经过正确校正并能规范使用,是可以达到国标规定的谷物水分测定要求的.
智能化粮库建设是中储粮总公司承担"两个确保"重任,建立总公司人、财、物有效管控体系的重要手段,可极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储粮台安直属库是总公司首批智能化粮库试点单位之一,本文对该库智能化系统建设情况、分子系统安装及应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叙述.结果表明,智能化粮库可有效实现对企业的全方位管控,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本文首先介绍了物联网和智能粮库建设,其次分析了云计算平台建设与大数据,然后分析了新兴电子商务的应用,介绍了粮库信息化的新拓展及绿色信息化路径,信息化在粮库转型升级,创新体系建设以及竞争力中具有关键作用。信息化水平不仅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且是粮库综合实力和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托,更是“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的重要支撑。
本文对我国玉米种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将我国玉米种业现状与登海先锋公司管理模式进行对比,找出我国玉米种业目前存在育种目标与市场需求脱节、生产风险较大、加工能力不高、市场营销体系建设不合理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我国玉米种业发展建议.
转基因玉米的商业化种植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就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的种植情况、安全性风险做一概述,并对其未来我国产业化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本文通过田间鉴定,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在干旱条件下的形态与产量性状,采用产量抗旱指数为评价参数,以及分析各性状与参数间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选择出有效的综合评价指标,对各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类,明确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抗旱性.干旱处理下玉米品种籽粒产量均比对照明显降低,雌雄开花间隔增加,株高和穗位高降低,穗短小,秃尖多,穗粒数少,粒重轻,最终导致产量下降.雌雄开花间隔、保绿
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回交转育相结合的方法,对育种上的3个骨干自交系郑58、掖478和昌7-2进行改良,成功刨建了优质蛋白玉米(QPM)近等基因系(NILs)QZ58、Q478和QC72,并对其胚乳变异、配合力、杂种优势、F2代籽粒品质和籽粒构成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并比较分析了近等类型组合产量、赖氨酸含量.结果表明:①转育成的近等基因系胚乳硬质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从表型来看,Qz58和Q4
试验表明,品种间的耐密压力能力差异明显,元华1号、哲单37、FC-254具有较高的耐密能力.品种的适宜密度,龙单13(ckl)为4.9千株/亩,元华2号、FC-254、哲单37(ck2)、元华1号分别为5.0、5.6、6.3、6.5千株/亩.各品种最高产量密度处理的产量差异明显,元华2号(DM2)、FC-254(FM3)较ck1龙单13(AM1)、ck2哲单37(BM3)增产达极显著、显著水平,元
基于SSR聚类分析,从不同类群中筛选到46份河南省玉米地方品种进行精细的表型重复鉴定,分析了抽雄天数、吐丝天数、株高、穗位、主茎叶片数、雄穗一级分枝数、穗长、穗粗、穗行数、千粒重、穗粒重、粒长、粒宽及粒厚1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情况,和株型、穗型、粒型、花药颜色、花丝颜色、粒色及轴色7个质量性状变异.结果表明河南玉米地方品种数量性状频率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同时穗位、雄穗一级分枝数、千粒重和穗粒重性状的变
本文对东北春玉米区的生产现状进行了总结,当前该区域主要存在品种多乱杂、耕作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播种质量差、资源利用率低、土壤肥力下降和病虫草鼠害严重等7个方面的问题;分析了东北区春玉米的增产潜力;针对当前生产中的问题明确提出了在东北区重点推广品种优化、深松改土保护性耕作、抗旱精细播种、分层分次高效施肥和高产土壤培育技术是未来挖潜增产的主要技术途径:以2008年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的3个万亩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