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前交叉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及血运随时间变化的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xue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兔前交叉韧带断裂后韧带残端机械感受器及血运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为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中手术时机及残端保留的长度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24只同龄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6组(A-F组),每组4只,将A组设置为空白对照组,其余为实验组,将实验组各兔右后肢前交叉韧带自股骨端离断,建立前交叉韧带断裂模型。并分别于离断后2周、4周、8周、12周及24周时将实验动物处死,取出各组兔前交叉韧带残端作为标本,并将标本进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和统计标本内机械感受器种类、数目及微血管密度。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不同枢椎螺钉与枕骨板组成不同的固定方法结合交叉棒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并与传统平行棒结构进行比较。方法:6具新鲜人体颈椎标本,切除寰椎前弓、齿状突及寰枢间韧带等结构制造寰枢椎失稳模型,对每具标本先后进行6种固定方式固定:A1组(枕骨板+C2双侧椎板螺钉+平行棒固定)、A2组(枕骨板+C2双侧椎板螺钉+交叉棒固定)、B1组(枕骨板+C2左侧椎板螺钉右侧椎弓根螺钉+平行棒固定)、B2组(
目的:定量计算成人终末期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中髋臼缺损占髋臼假体表面积的比例及其和Crowe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6月—2015年5月收治的72例86侧成人终末期DDH患者施行全髋置换手术,其中CroweⅠ型22侧,CroweⅡ型32侧,CroweⅢ型19侧,CroweⅣ型13侧。
目的 探讨肘关节损伤"三联征"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2014年1月至2016 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肘关节"三联征"22例,年龄16 ~ 58 岁,平均37 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肘关节损伤,其中左侧10 例,右侧12例;新鲜损伤20例,陈旧性损伤2例; 损伤至手术时间4d ~10周,术前均先行肘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无合并尺神经损伤。手术方法,19例单个肘关节外侧手术切口固定冠状突及桡骨头,3例双
目的:测量髋臼切迹中点至髋臼中心的距离,探讨髋臼切迹中心和髋臼中心之间距离与髋臼开口平面垂直径和水平径之和的相关性,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确定髋臼中心寻找一新方法,进而为准确地放置髋臼假体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选取 20 具正常成年人干性骨盆标本(40 髋),显露出髋臼缘、髋臼前后切迹和 Harris 窝。
目的:改善目前国内上颈椎有限元模型质量,建立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上颈椎三维非线性六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以期应用于临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对一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采用16排螺旋CT机进行0.5 mm薄层扫描,获得枕骨底C0到C3,的体层图像数据并以Dicom格式保存.将数据导人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上颈椎三维几何模型重建,利用ICEM软件对C0—C3三维重建模型进行六面
目的:比较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和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外科2012年3月到2015年1月采用PKP和PVP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86例,其中行PKP手术90例,行PVP手术96例.纳入标准:1.纳入椎
目的:研究通过DDH髋臼Harris窝复原技术、髋臼中心定位技术和同心圆技术等,达到按照解剖学要求精准安装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改进DDH全髋置换的手术质量。方法:对2012年5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28例(32侧)成人DDH终末期骨性关节炎施行全髋置换手术,其中男5例,女23例(27侧),croweⅡ型15侧,croweⅢ型12侧,croweⅣ型5侧。
目的:比较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膝关节腔内放置引流管与否对患者术后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行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引流组和非引流组。引流组在关闭切口前在关节腔内放入引流管一条,非引流组则直接关闭切口不放置引流管。分别记录2组置换前及置换后1,3,7 d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值,计算总失血量,评估失血情况;观测患肢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肿胀程度、皮肤瘀
目的 探讨不同长度小间隙缝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SD大鼠40只,切断右侧腓总神经,按实验方法随机分为4组:采用聚乳酸膜缝合腓总神经断端,使神经断端间分别留有0、1、2、3mm间隙(分别为N、E1、E2、E3组)。术后6周观察再生神经解剖形态,测量双侧小腿前外侧肌群肌肉湿重,再生神经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评价神经再生效果。结果 N组平均25日恢复踝关节及足趾背屈运动,而E1、E2、
目的 通过影像学测量和临床实验,研究改良PSO截骨应用于C7的可行性,探索后路单阶段大角度截骨术士在改善重度颈胸段后凸畸形的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2-15年在长征医院行颈胸段CT二维重建的健康体检人员及颈胸段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矢状位重建图层叠加,采用不同PSO截骨术士对C7模拟截骨。测量各术士截骨角度。通过测量矫形后C6椎弓根下缘与T1椎弓根上缘的距离,预判C7、C8神经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