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图书馆精神--汶川大地震周年启示录

来源 :中国图书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介绍了汶川图书馆受灾后,灾区图书馆管理员自救的精神和图书馆人的责任精神。在地震发生后的救护过程中,中国图书馆学会及四川省图书馆学会纷纷给予大力的帮助,志愿者也加入到营救过程中,共慰问公共图书馆24个、高校图书馆8个,惠及馆员500余人,发放慰问金。同时“图书馆家园行动”对帮助灾区图书馆人渡过难关起了积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我国目前联合编目的建设现状,分析了制约着我国联合编目的国际化建设中存在的封闭式的管理理念、数据质量参差不齐、联机编目功能单一等问题。通过对OCLC的成功经验的分析,得出对我国联合编目国际化建设的启示是:整合资源,建立国内联合编目系统联盟,统一编目数据标准,并与国际联机编目标准接轨,同时积极加入OCLC组织,将国内联机编目推向国际,并加入搜索引擎链接,拓展联机服务的用户空间,开发联机编目服
本文就图书馆是否设置图书滞还费收取上限做一探讨。大多数读者对图书馆收取“天价”滞还费表示不满,为此,分析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法律关系适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法律分析,图书滞还费具有合同法中违约金的法律属性,当有图书到期未归还时,相当于借了该书的读者不履行借书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借书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因而需要按合同规定支付滞还费,这本无可非议。但当读者归还图书时,滞还费达到逾期图书定价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就
中国古籍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著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更多,通过对《登记表》著录中存在的题名与自拟题名、对不标卷古籍的规定重复、古籍附刻等问题的探讨,能够对《版本登记》著录细则的修订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从而使普查数据更加规范统一。
文章论述了在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图书馆学、文献学的重要分支地方文献学创造的时机与条件,重点阐述了地方文献学学科的创立所必须具备一下三个要素:地方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地方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地方文献学的学科性质和地方文献学的研究方法。
湘西民族古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融点是以口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口头传承是民族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基因,保护它即保护民族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民族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内容。保护口头传承可为多学科研究提供最为直接的原始素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都市文明的影响,湘西口头传承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和威胁。若不及时抢救和保护,将濒临断层和灭绝的危险。
在地震发生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和保护措施,促进古老的羌族文化健康、持续的发展是一项非常紧迫和重要的工作。要对羌族文化造成的破坏程度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抢救和保护措施,保护工作不能仅局限于局部恢复性的重建,还应以羌族文化整体、长远的发展性保护为目标,重点保护和整体保护相结合,静态保存与活态发展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羌族文化保护体系,将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
地方文献有效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区域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须产物,通过分析地方文献的社会价值,从多学科角度开发利用又是社会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因而图书馆必须运用高科技、新手段,更新观念使地方文献产生新的效益、新的价值。
文章分析了9·21地震灾后乡镇图书馆的受灾情况。总结了在重建过程中的经验,通过经验总结,得出政府应将乡镇图书馆的重建纳入整个重建规划中,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乡镇图书馆的重建,实施分步走的策略,同时寻求专业义工的帮助,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促进乡镇图书馆的发展。
文章阐述了地方文献工作与档案工作的共同点与差异点,两者可相互弥补各自的不足,采用貌离神合的合作模式,形成资源互补、工作方式互鉴的工作模式,给读者带来方便。
地方文献需求是指根据用户需求地方文献所具有的主题明确、专业性强、理论层次高等特点,以用户对地方文献需求的规律性作指导,准确地、动态地分析和把握多学科用户的地方文献需求,并合理地组织地方文献资源的过程。不断分析多学科发展变化的地方文献需求,解决多科学用户在地方文献需求过程中已存在的需求障碍问题,是当前图书馆工作中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图书馆地方文献服务的直接目标是用户,需求导向是地方文献数字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