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颗粒微观电化学表征技术及其在锂离子电池负极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ood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比能量、良好循环性能和较长使用寿命等优点而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随着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的逐渐普及,可以预期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将得到大幅增长。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实现可以通过改善现有关键材料性能或优化现有关键部件的结构和性能来达到,而这些性能的表征主要是采用复合电极材料(活性材料,导电助剂和粘结剂)来完成,因此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复合的,而不是单个关键材料的本质特性。为了排除其他成分对关键材料特性的影响,一般采用薄膜电极[1]或单颗粒微观电化学表征技术[2]来进行表征。其中,单颗粒表征技术能够对活性材料颗粒进行表征而日益得到关注。这是因为通过对活性物质单颗粒进行表征,可以获得实际材料的本质特性(如离子扩散系数、交换电流等),能够排除大电流引起的欧姆阻抗(IR)影响。本报告将系统介绍单颗粒微观电化学表征技术在锂离子电池领域中的应用,并介绍添加剂碳酸亚乙烯酯(VC)对石墨单颗粒微观电化学特性影响方面的部分成果。
其他文献
  近年来,具有高比能量、长寿命的锂(钠)离子电池成为研究的热点,且寻找优异的锂(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成为研究的重点。负极材料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涉及复杂的形貌、微结构
会议
  石墨烯因在提升锂电池储能器件性能上独特的优势已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复合电极。然而由于普通外原位方法很难在微观纳米尺度上为石墨烯在复合电极中所起到的具体作用提供
会议
  本文以钛酸盐纳米线为前驱体,在不同的强酸(HCl,HNO3,H2SO4)下低温可控合成不同晶相和形貌的有序TiO2介晶,包括纳米棒状、哑铃型和八面体状介晶。同时,还提出了多级介晶
在真核细胞中,基因转录延伸被认为是应激基因快速表达的限速步骤。P-TEFb在基因转录延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信号刺激的条件下,P-TEFb被募集到启动子区域附近,磷酸化PolⅡCTD的
  采用溶液燃烧法在700℃下煅烧制备尖晶石LiMn2O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原料中NO3-/CH3COO-比例对LiMn2O4性能的影响.通过电化学性能测试可知LMO2(NO3-/CH3COO-为3:2)在0
会议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是蛋白质发挥功能的重要调节机制,包括磷酸化、乙酰化、糖基化、泛素化以及类泛素化等。Neddylation修饰是一种类似于泛素化修饰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机制,参
  功能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材料是当今能源、化学、材料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制备石墨烯基复合材料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原位生长法和非原位组装法。原位生长法即首先
会议
  本文设计了一种具有巧妙结构的氟化铁/有序介孔碳纳米复合电极.在FeF3·0.33H2O@CMK-3纳米复合电极中,有序介孔碳CMK-3不仅可以提供电子和离子传输的通道,而且起到了限制
会议
  本文在泡沫镍基底上原位生长CuCo2O4纳米线阵列,构建了不含粘结剂及碳材料的CuCo2O4/泡沫镍自支撑空气电极.由于自支撑电极中不含粘结剂和碳材料,有效避免了锂-空气电池
会议
  自从1935年B.A.亚当斯(Adams)和E.L.霍姆斯(Holmes)研究合成了具有离子交换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即第一批离子交换树脂------聚酚醛系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聚苯胺醛系弱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