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花瓷器的演化

来源 :’1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nxj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考古界一直认为青花瓷在景德镇源烧于元代,即公元1279至1368年间。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从扬州的建筑工地,挖出一些青花瓷碎片,证明是唐代(公元618至906年)产品。扬州在唐代时是国际贸易港口,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的海域,发现了一条唐代沉船,数以万计的唐代瓷器重见天日。但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三件完整的青花纹饰的盘子,这三件青花器的出现,让我们找到确定唐代已经成功烧制青花的最佳证据。但是,在九世纪的这个令人震撼的青花器烧造发展,却得要挨了漫长的四个世纪,等到13世纪的元代,这灿烂迷人的新色彩的烧制技巧才能被完好掌握,在中国生产出来。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青花瓷器的演化。
其他文献
近年来,在杭州城市建设中,从南宋遗址地层上出土了大量的类“龙泉窑型”风格的瓷片。本文用能量色散荧光X分析仪对这些瓷片的化学组成进行了测试,并将胎、釉化学组成中常量元素的测试结果与先前在香港城市大学同类仪器所测的杭州老虎洞窑和郊坛下窑二处窑址采集的样品及南宋龙泉大窑窑址采集的瓷片样品的常量元素进行比较研究,借助于计算机SPSS 16软件对胎釉的常量元素组成做因子分析,探讨这些瓷片样品的相互关系。本文
宋代经济繁荣,全国各地瓷业出现了五彩缤纷的兴旺景象,各地形成了许多具有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其中吉州窑是南方地区一座规模很大的民间窑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其产品以黑釉瓷器和彩绘瓷器闻名于世。吉州窑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始烧于唐末,盛于南宋,而衰废于元末明初。  本文在吉安县永和镇的西侧窑址附近地面采集了一批瓷片,挑选其中4片瓷片作为标本进行了研究,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分析了这些标本的胎
本文对埃及富士塔特出土的马穆鲁克时期中国龙泉青瓷仿制品的工艺进行了研究。上个世纪在旧开罗城的富士塔特搜集到一大批伊斯兰陶片,现在珍藏于牛津大学考古和美术史研究实验室内。这些陶片被确定为主要是Bahri或马穆鲁克一世王朝时期的制品(公元1250~1382年)。在这批250个左右的样品中,大约有20个是仿制从中国进口的龙泉青瓷的制品。这些龙泉青瓷的仿制品中,有些是变了形的废品,故而必定是埃及人制作的。
尽管伊朗陶瓷工艺在穆斯林世界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关于伊朗瓷砖的研究却甚少。本文研究了1465年伊朗王Cihan在大不里士(Tabriz)的建筑G(o)k Mescit(Mescid-i Kabud)所用的黛绿、白色、黑色、钴蓝以及浅蓝绿色单色釉马赛克瓷砖和东阿塞拜疆(East Azerbaijan)伊朗阿拔斯大帝时期(Shah Abbas Period,1588-1629年)的驿站建筑的较深的蓝绿色
本文对台湾叶王交趾陶胭脂红釉彩发展源流与制作配方工法进行了研究。台湾交趾陶是传承于中国闽粤一带建筑物上的低温釉彩陶偶。早期交趾陶匠师“叶王”是最具代表性人物,他的交趾陶偶造型活泼生动、写实诙谐兼具;在釉彩方面,叶王釉彩多元丰富常用色彩有绿色系、蓝色系、黄色系与红色系;其中以翡翠绿、宝石蓝、古黄、胭脂红作为代表釉彩工艺技术的精湛,也是现代台湾交趾陶艺匠师效法的对象。叶王交趾陶釉彩工艺以“胭脂红”最为
台湾传统庙宇的低温陶作装饰惯称为交趾陶,清代咸丰年间的叶王则被誉为“台湾交趾第一人”,然而因其技法的失传,加上文物面临老化与风化的威胁,因此解析其配方与制作工艺,以提供保存与修复是迫切需要的。  本研究的对象“翡翠绿”是叶王惯用的釉彩之一,其釉色苍翠鲜绿,是叶王色系中经典的釉色。翡翠绿釉彩主要以铜离子呈色,铜离子其价态会受烧制气氛的影响而改变进而呈现不同釉色。为了解析铜绿釉彩与烧制气氛之关系,本研
本研究聚焦于在黑底上绘有五彩的中国瓷器,在西方这类瓷器被称为黑底粉彩瓷。这类瓷器主要出现在英国、法国以及美国的藏品中,但在荷兰的博物馆里也有一些此类瓷器。黑底粉彩瓷主要为销往欧洲而制作,一般认为其制作始于十八世纪早期,在此后的一百年中它停止了生产。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早期黑底粉彩瓷广受追捧,与此同时日本艺术也变得流行,而日本漆器也引起了人们对于黑底粉彩瓷的兴趣,与这股潮流一致,人们收藏了大量黑
本文对浙江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考古问题进行了探讨。先秦时期原始瓷窑址浙江地区有大量发现,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与以萧山为中心的浦阳江流域。东苕溪位于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边缘,发源于浙江临安天目山南麓,流经杭州市余杭区西部的良渚、瓶窑一带(良渚文化的中心区),自北而南纵贯德清县、湖州市中部,往南注入太湖。河流流经的区域处于西部的天目山脉与东部河网平原的过渡地带,丘陵密布,河湖纵
本文对河南巩义窑唐青花的考古进行了探讨。本世纪之初,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对河南巩义黄冶窑进行考古发掘,在唐代中、晚期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的各类窑具和白瓷、唐三彩残片,同时还出土一定数量的青花瓷残片,这些残碎片的发现,令人惊喜万分。在此之前,据当地农民说,在自家地里耕种时也获得同类瓷的完整器,它与早年江苏扬州城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极为相似,但因无地层关系,可信程度较低,尚欠说服力,而考古发掘的残碎瓷片
本文对出土于叶卡特琳娜围城住宅内的成套陶瓷进行了研究。对于在滨海边区(十三世纪)女真(chgurchgens)时期的古代聚居点的山丘遗址的研究表明,出土最多的遗物是高品质陶瓷。它们是框架和形式繁多的手塑成形的容器的残余以及陈设品、建筑材料----砖、瓦、捕鱼网坠、书写工具和娱乐用品、装饰物和许多其他陶器。这些材料能夠涵盖一种文化的附属品和年代学最差异的特征的信息以及区域人口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