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中尺度对流风暴成因及CINRAD回波分析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rav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常规天气图、云图和CINRAD产品资料,分析2005年3月22日影响华南地区一次中尺度对流风暴过程,揭示中尺度对流风暴的环流背景条件及其成因:500hpa槽前西南急流和850hpa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及低空西南急流为对流风暴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边界层华南西部低涡切变系统和地面中尺度气旋及冷空气南下影响的共同作用是此次对流风暴的触发机制.垂直风切变分析,"05·3·22"中尺度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在中等偏强的垂直风切变条件下,有利于发展成组织性完好的对流风暴,即有利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的发生发展.CINRAD回波结构及特征有:此次中尺度强对流风暴反射率因子图上表征为飑线回波带,强回波区呈弓状,其后侧有弱回波通道(入流槽口),预示有灾害性大风;弓状强回波头部及其带上出现了中气旋,表明飑线回波带是由多单和超单组成;径向速度图上有逆风区及风暴相对径向速度图上有辐合区和在弓状回波头部有气旋性辐合等特征.通过分析有利帮助和提高做好对流风暴的探测和预警报服务工作。
其他文献
通过对1997~2006年汛期(4~9月)广西锋面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合成分析和诊断分析,研究、探讨造成广西锋面暴雨的物理背景场的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和热力条件。
采用实测资料,计算了1986年7月至12月,东海和南海观测海域海~气界面热量交换。结果表明:7月至9月上旬,大气向观测海域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9月中旬至12月,观测海域向大气输送热量是主要现象,东海比南海强,主要贡献来自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受冷空气影响时,感热通量重要;在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系统内,海~气界面热量交换强烈,热带辐合带和热带气旋对海洋响应为主。结论:1986年东海和南海观测海域海~气
介绍了2007年气候特点和对电力供应、电网安全的影响,分析指出气温变化以及极端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是电力企业必须认真思考、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1954~2006年浙江丽水市区、外围高山测站的气温资料与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城镇人口、建成区面积、道路面积等城市化发展统计资料的对比分析,研究分析了城市发展对环境气温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发展对环境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内部环境气温的升高、城市与其外围地区的气温差值发生增大变异,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建成区面积、工业总产值、城市道路、城镇人口等城市化发展因子的迅速增长对城市环境气温的影响
本文主要利用天津市250m大气边界层铁塔气象观测,分析了天津城区冬季不同地面流场下,雾天边界层结构及低层水汽分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地面倒槽形势下的平流雾过程中,逆温层结稳定而且深厚,可达近千米,逆温强度从下而上逐渐增强;近地面维持为弱风,而80m以上稍高层,雾前为较强偏南风或偏东风,但雾持续过程中风力较弱;雾体厚度超过250m。(2)华北地形槽和弱高压控制下的辐射雾过程中,辐射逆温呈现夜生
利用西安及周边14个观测站1966~2005年冬季(12~2月)、夏季(6~8月)平均气温及城市化信息的相关统计资料,以各站与14站区域平均气温的差值(空间距平值)反映城市热岛空间分布,以城区站与区域平均气温的差值代表城市影响程度,探讨了城市影响及城市化指数在气温突变和热岛效应中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冬夏季,近城区、平原区、浅塬山区与整个区域平均气温变化一致,表现为大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而城
利用西安及其周围站点泾阳和长安的雾日数和基本的气候数据,分析研究了三个站点近50年雾日数的时间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三个站点时间变化特征尤其是长期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城市雾日数变化与周围台站雾日数变化的特征差异。结果发现:在1980s代以后三个站的雾日数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折性变化,西安市的雾日数显著减少,而周围站点泾阳和长安显著增加,这种现象在冬秋季节变化尤为显著,而西安的雾日数显著减
2005年8月13日17-23时,受2005年第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登陆后的低气压影响,吉安南部山区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本文就此次吉安南部山区一次台风特大暴雨预警实例进行了分析.
本文深入研究了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冰雹指数的算法HDA,并分析讨论了算法的早期版本(7.0)和改进版本(10.0)的设计思路和优缺点,指出冰雹探测算法的思路与预报局地暴雨的思路相似,都是建立在对风暴单体中高反射率因子探测的基础上。据此,首次提出根据不同季节,利用冰雹指数预报灾害性强降水(冰雹和局地暴雨)的设想.通过对大量强降水个例中冰雹指数HI、垂直液态水含量VIL等雷达产品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总结
本文应用地面、高空资料,并重点应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比分析了2006年我省两次暴雨过程的天气背景、影响系统、回波系统的演变过程及VAD产品中气流随高度的变化特征,从而揭示热力结构、动力结构与产生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维持与发展密不可分.中低空西南急流、地面能量锋区及气流辐合线是产生这两次大范围强降水的主要系统.多普勒雷达资料表明,积层混合型是产生汛期暴雨的主要雷达回波特征,6月6日暴雨过程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