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东北部短时大到暴雨中尺度分析

来源 :2010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经验交流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y99120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常规和中尺度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09年8月18日凌晨出现在青海东北部短时大到暴雨进行了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大到暴雨的形成与副高的西伸东退和低涡发展东移直接关联.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及水汽通量散度水汽条件分析,在中低层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使水汽不断从孟加拉湾向高原输送,有利于强降水天气形成.涡度、散度和垂直速度等动力条件物理量在中低层具有强降水特征,其空间配置极有利于大到暴雨形成与维持.层结不稳定条件,有利于中尺度扰动的发展.TBB低值中心和梯度大值区、OLR低值区及中心轴线的走向与对流性强降水的移动及发展方向基本是一致的.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有利于追踪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展演变趋势.
其他文献
大港油田从2005年至2009年用5年时间,完成了港东、港西、王官屯、枣园等22个老油田的精细油藏描述工作,覆盖地质储量56755.37×104t,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从基础地质研究入手,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为一体;以单砂体和流动单元为基本研究对象,通过重建精细的油藏地质模型和开展剩余油潜力分布研究,搞清潜力分布,量化潜力大小,最终以经济评价为依据确定综合调整挖潜部署方案.在建立精细地质模型、开
曲流河道砂体是大庆喇萨杏油田厚油层的主要河流类型之一,储量占各类河道砂的50%以上,是特高含水期控水挖潜的主要方向.从各种研究结果来看,河道砂体内的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厚油层层内,且与水淹段呈相间分布.针对喇萨杏油田特高含水期曲流河砂体剩余油分布复杂、识别与描述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对近年完钻的大量密闭取心检查井资料的逐井逐层综合分析,并结合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等手段,研究了曲流河砂体平面废弃河道、河间砂(
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34层为例,研究不同储层构型单元组合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构型单元控制剩余油分布奠定基础,为河流相储层精细研究和剩余油挖潜提供参考.通过对7口取心井进行观察和分析,充分利用密井网条件下丰富的组合测井资料,共划分出7种构型类型.认为心滩、河道充填沉积为好的构型类型,其余的为差的构型类型.在空间上,将构型单元组合成6种不同的组合:好—好—好型、好—好—差型、好—差—好型
塔中16油田石炭系CⅢ油组为层状边水油藏,目前进入高含水采油期,油水关系复杂,隔夹层的渗透性及分布对目前剩余油分布的起控制作用.本文研究隔夹层平面分布及垂向组合,结合生产数据分析,确定隔夹层渗透性与单井开采特征的关系,寻找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认为:3号夹层可作为全区有效隔层,将油藏分为两套压力系统,3号及以上砂层主要靠边水驱动;5号钙质夹层全区分布,在局部区域存在物性天窗,且4、5号砂层垂向基本连
为搞清注CO2驱油试验中注入井吸气层位、吸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储层精细研究基础上,对试验区3口井的氧活化测试成果按照不同成因砂体类型进行了分析,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与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储层精细研究,按砂体成因将其划分为大中型河道砂、小型河道砂和薄层砂三种类型,详细研究了各类砂体展布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CO2注入井氧活化测试剖面,应用统计分析、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详细分析了储层吸气特征及
利用郑州、商丘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全省逐分钟自动站等加密探测资料,对2009年6月3日发生在商丘地区强飑线形成机理和可预警性进行分析发现:低涡后部横槽携带冷空气沿NW气流下滑和东北扩散南下的冷空气与低层暖湿空气在商丘汇聚,在低层辐合线触发下,位于辐合中心的商丘爆发强飑线;地面风速风向辐合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产生边界辐合线,初始对流回波沿边界辐合线发展加强并形成超级单体强风暴;在开封与商丘之间的露点锋(
2009年7月20日13时30至14时30分承德平泉县黄土梁子镇三家村出现龙卷风天气过程.利用秦皇岛CINRAD/SA和承德CINRAD/CC雷达资料,雷达GPS回波质心定位与加密站GIS信息校对,结合Micaps系统、中尺度物理量诊断背景资料初步得出:龙卷发生在西高东低的山谷中,龙卷单体风暴发展与高空NW急流、热力因子及地形有关;在前5h次天气尺度系统背景下,冷空气南压,高空NW急流动量下传,使
为了提高广西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水平,对2009年影响广西的强对流天气:冰雹、大风、强暴雨和强雷暴等的天气系统配置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将本地化开发后的灾害天气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SWAN零版本)应用于临近预报,并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切变线和强冷锋南压形成的长飑线导致了2009年4月大冰雹、雷雨大风天气,切变线和低涡系统形成的强降水超级单体导致了6、7月份的暴洪天气,副热带高压底部
本文利用NCEP1°×1°的网格点数据资料,对2009年5月10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虽然发生在春季,但无论是环流形势、各物理量场的分布特征均呈现出有利于大降水的夏季暴雨形势.通过分析暴雨发生前后各物理量场的水平和垂直分布特征,得到暴雨落区的指标以及暴雨区的发展趋势.首先,副高加强西伸,与西风带系统结合,使中低层切变线稳定少动,降水持续时间较长,副高外围的西南
利用FY-2C TBB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四川省攀西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MCS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暴雨由一MCS发展增强所致,暴雨中心米易6h内出现降水量超过150mm的大暴雨是由一水平尺度大于100 km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所造成,该系统由其西北方—TBB<一72℃的γ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增强而来;500 hPa高原切变和700 hPa中尺度低涡是该MCS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