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令海北部陆坡末次冰消期放射虫的古海洋学研究

来源 :201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t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令海是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作为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唯一通道,是研究全球气候演变的关键海区之一.白令海显著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表层生产力,其中的硅质生物是最主要的生产力贡献者,是开展白令海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中德合作实施的INOPEX-SO202航次在白令海北部陆坡获取的沉积物岩芯(SO202-18-6),开展了放射虫动物群的属种鉴定及相关古海洋学研究工作,获得如下认识:(1)在白令海,标志种放射虫Cycladophora davisiana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地层学工具,其百分含量的变化曲线与格陵兰冰芯NGRIP氧同位素记录具有良好的对应性,在缺乏碳酸钙沉积的高纬海区具有重要的地层年代学意义,但应用时也需谨慎;(2)Cdavisiana是研究区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种,丰度变化介于0.32%-44.77%之间,平均达14.48%,其次是Stylochlamidium venustrum和Spongotrochus glacialis,最大值分别可达29.18%和17.14%;(3)对放射虫属种群落组合进行了Q型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方差极大因子,分别代表中层水组合、表层水组合、次表层水组合以及深层水组合,其中,C davisiana是中层水组合绝对的优势种,表层水最重要的标志种是S Venustum,次表层水最重要的标志种是Antarctissa?sp.,而深层水最重要的标志种是Stylodictya validispina和Spongodiscidae (juvenile);(4)不同放射虫组合和标志种对末次冰消期发生的全球性气候变化事件具有良好的响应,体现了放射虫动物群在古海洋学、古气候学研究中的适应性.另外,由于采样间距过大,尤其是对研究海区最具特色的纹层沉积物段,未能进行高分辨率的放射虫古海洋学研究,有必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他文献
北极地区发育有近四十个沉积盆地,既有古生代盆地,中生代盆地和新生代盆地,也有古生代-中新生代复合盆地,目前已发现其中的11个沉积盆地为具有工业油气储量的含油气盆地,而含油气最丰富,探明储量占到北极区80%以上的盆地均为年轻克拉通盆地类型,前陆盆地、被动陆缘盆地及边缘克拉通盆地探明储量仅占近20%,不同盆地或盆地的不同层系(与不同构造演化阶段相对应)具有其独特的油气藏类型,也决定着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分
会议
本文使用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获得的南大洋地区普里兹湾海域陆架表层沉积物以及先前考察获得的该区域内的表层沉积物,通过粒度分析探讨区内影响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区内沉积物类型有:砾(G),泥质砂质砾(msG),砾质泥(gM),砾质泥质砂(gmS),含砾泥((g)M),含砾泥质砂((g)mS),砂(S),砂质粉砂(sZ),粉砂(Z)九种。依据沉积物类型及区域内地形起伏变化,将研究区域内划分为两个沉积区:东
会议
通过对东南极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域系列表层沉积物和浅层沉积物(多管和箱式插管)样品的综合分析,探讨了该海区浅表层沉积物的类型、粒度特征、陆源碎屑与生源组分含量、沉积速率,以及沉积作用的基本分布格局和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物来源、搬运介质及输运路径),提出了普里兹湾陆架、陆坡、深海的沉积作用模式,揭示了东南极大陆边缘冰海沉积物与沉积作用特点。
表层沉积物中硅藻的分布及组合特征对于研究相应的海洋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2013年在东南级普里兹湾获得的19站表层沉积物中的硅藻进行了H(a)kansson (1984)方法的处理、镜下鉴定及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19个样品中共鉴定出硅藻32种,分属13属.其中Fragilariopsis curta,F.kergulensis,F.cylindrus,
会议
对南极考察29-30航次在普利兹湾内采取较长的9根柱状岩心进行了古地磁和磁学研究。采用常规归一方法建立了各岩心的"相对地磁场强度"。由于进一步的岩石磁学工作还未开展,目前所取得的相对地磁场强度尚有待进一步的修正,我们姑且称之为crude RPI(cRPI)。在水深近3000m的P1-2岩心中,相对地磁场强度cRPI在调谐生物Ba通量的初步年龄模型上显示了自530 ka以来的六个特征的低值,可以与全
会议
南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相关方面的高分辨率海洋沉积学记录却较为缺乏.本研究对29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在普利兹湾采集的沉积物岩芯P5-3孔(72.959°E,65.989°S,水深2576m,柱长313 cm)进行了有孔虫N.pachyderma sin AMS 14C 和生源组分(XRF扫描、有孔虫丰度、CaCO3、有机碳、蛋白石)等分析,旨在获得高分辨率的沉积学记录.
会议
南大洋是沟通全球大洋水循环的重要枢纽,也是冰期-间冰期旋回中C02的重要源和汇.南大洋的古海洋学研究,特别是基于高时间分辨率的古海洋学研究对于揭示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化特征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南大洋高纬度区碳酸钙的保存效率低而多变,限制了氧同位素地层学在该地区的应用,导致直到目前为止,基于高时间分辨率地层年龄框架的南大洋高纬度区古海洋研究少有发表.因此,建立高时间分辨率地层年龄框架成为南大洋
会议
通过对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在南极半岛Bransfield海峡采集的D1-7钻孔样品进行分选粉砂(Sortable Silt, SS)与分选粉砂平均粒径((SS))、生源组分、底栖有孔虫Bulimina aculeate δ18O等进行分析,讨论该钻孔5.8 ka以来该区域底流、生产力等与气候变化间的关联.(SS)峰值主要指示火山灰层和筏冰碎屑事件(0.81 ka、1.03 ka及1.30 ka
会议
南极玛丽·伯德地与南极维多利亚地之间的罗斯海的形成可能与白垩世期间南极大陆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及玛丽·伯德地之间分裂时的海底扩张有关。其沉积盆地以南北向为主;大型走滑断层以北西-南东向和近南北向为主。罗斯海最薄的地壳在沉积盆地,最厚的地壳在基底隆起区,这与重力异常呈现反相关。对于罗斯海地区的演化过程,主要可分为早期的地壳减薄和断陷、中期局部盆地沉降和火山活动、晚期的大规模走滑断层运动的叠加三个部分。
会议
北冰洋及周边海区的气候和环境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一环。然而目前,虽已在这些海区获取了不少深海沉积岩芯,但相关研究仍面临诸多制约,关键性困难之一是因钙质微体化石广泛缺乏导致准确、连续的地层年代序列难以建立,从而阻碍了重建该区域的气候和环境演化历史。北冰洋沉积岩芯中一个特殊现象是,经常可出现显著的富Mn褐色沉积层位,且多呈旋回性出现,这在近些年来,引起了不少科学家的关注和期望,并多认为这应受控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