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夏季副热带季风5-7月主要活动路径的初探

来源 :中国气象学会第五届副热带气象学术业务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u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国家气候618个测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廉毅等定义的东亚副热带季风ISMφ指数对东亚夏季风在我国东部5-7月由南向北推进过程、不同年间向北推进的平方根活动路径进行分类分析并对其不同类型的传播路径对东亚夏季降水分布特点及大气背景场等进行了并初步分析,结论如下:(1)东亚副热带夏季风ISMφ指数可以较好的指示东亚夏季风在中国东部向北传播的性质;(2)东亚夏季风在5-7月向北传播过程中,分别有偏西类、中间类及偏东类三种主要的传播活动路径;(3)三种主要季风活动路径的夏季降水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4)三种传播路径的代表年的低频振荡特征也不相同,偏西类与偏东类季风在6月的低频传播中具有相反的特征;(5)大气平均背景场亦不相同,6月阿留申群岛附近当偏西路径时,有显著的反气旋风场结构及高度场负距平分布,而偏东类则完全相反。中间类则在北半球没有显著的环流异常分布区。
其他文献
本文基于NCEP-DOE Reanalysis Ⅱ 1979-2008年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的青藏高原上(32.5°N)与赤道(2.5°N)之间对流层内温度梯度反向日期,选取600hPa温度来代表高原热源,并通过
会议
1980-1990年代,李崇银、何金海、孙国武、陈葆德等人以及其学者对大气低频振荡的传播特征、天气实体、时空尺度、地理分布、空间结构和物理机制及其与ENSO和季风的联系等方面
会议
华东处于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经济带,人口众多,各类经济和社会活动频繁,同时,又是天气、气候灾害频发的地区。每年的汛期和年度气候预测结果对区域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
会议
利用NCAR CAM301模式及NCEP/NCAR(version 1)再分析资料计算出来的几种现实大气热源分布情况,分别讨论亚洲各地区和南半球上空冬季1月份大气冷(热)源对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和
会议
首先利用HEIFE野外试验地面观测资料采用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内不同下垫面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GH,并结合由NOAA系列卫星遥感观测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
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这一特殊地理区,是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活动区之一。季风活动,特别是在东亚季风区普遍存在着的40~50天的低频振荡,对我国天气和气候以及生存环境影响极大。国内外
两会期间, “以房养老”的提案引发极大关注。提前改善居住条件,同时预置老年收入渠道,一举两得,应是不错选项。但“倒按揭”挑战中国传统文化“父业子承”的伦理温情,带有“
我国采用宫内节育器(IUD)避孕妇女占世界应用者的70%左右,占我国育龄妇女所采用各种避孕措施的39.1%,因此有必要将IUD在临床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小结,以提高避孕效果,降低副
根据1901-2006年太阳黑子数(SSN)和同期全球陆面高分辨率降水资料,试图给出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气候尤其是东亚季风降水的直接证据。首先根据SSN极大值(峰值)和极小值(谷值)出现
自19世纪中期以来,无论是全球尺度还是区域尺度都经历了以地面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以增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可加速水分循环,改变降水的时空分布及强度,造成极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