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未病”特色探析

来源 :针灸经络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2010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98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析针灸“治未病”方法特色,为现代针灸防治疾病提供指导。方法:广泛收集历代中医针灸“治未病”文献的基础上,采取归纳法、比较法,寻求针灸“治未病”特色。结果:针灸“治未病”具有鲜明的特色:①注重固护正气;②把握施治时机;③善用强壮要穴;④突出灸治作用;⑤判断疾病转归。结论:针灸“治未病”以针和灸为治疗手段,以经络腧穴为作用途径,以鼓舞正气为主导思想,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治疗手段简单而独特,易于推广和普及。
其他文献
患者,男,38岁,于2008年6月12日田间劳作时,突遇暴雨在高压电线塔架下避雨时遭雷电击倒在地,不省人事,即送当地卫生院救护。当地医院医生检查时发现患者心跳、呼吸停止,血压测不到,瞳孔散大,全身发绀,即行心肺复苏术,进行心脏按压,人工呼吸23min,患者心跳呼吸恢复后立即送我院急诊ICU监护救治。查T36.6℃,P102次/分,R32次/分,BP106/72mmHg,神志是深昏迷,双侧瞳孔不等大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颈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96例颈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高压氧治疗组在颈髓损伤2周后开始行高压氧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法评估日常生活能力,功能独立性评定(FAM),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高压氧治疗组治疗4疗程后,高压氧治疗组患者相比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及FIM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05)。结论:对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介入治疗糖尿病足下肢动脉血管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55例糖尿病足患者根据Wagner分级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高压氧联合PTA并支架植入治疗,术前、术后均给予高压氧+常规抗凝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Seldinger穿刺技术行介入治疗。术后跟踪随访3月。结果: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显效率84.5%,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显效率56.5%,总有效率82.6
病例患者,王某,女,65岁,2008年6月25日下午2时45分突发意识障碍2小时以脑出血收我院神经外科住院。入院时患者神志模糊,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mm,光反射存在。2008年7月28日因不明原因药物过敏致使腰部以上、前胸后背全身出现大面积红斑,丘疹,临床停止使用所有一切药物,2008年7月29日上半身大量水泡形成,上至耳廓、颈部、腋下、前胸,后背,最大水泡约为4×5cm,致使患者无法翻身
目的:观察电针+丹参注射液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脊髓损伤后的患者采用电针+丹参注射液治疗。电针治疗:取腰椎损伤部位两侧夹脊穴及督脉腧穴,疏密波,频率为10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通电40min,每日治疗1次;丹参注射液治疗:20ml丹参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液500 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6例占20%,显效:9例占30%,进
学科是大学承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单元,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是大学建设的永恒主题,更是体现一所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安徽省针灸推拿学科的诞生与安徽中医学院同龄,半个世纪的求索几多风雨,针灸学科历经几代人的艰辛和努力,在中医创新与传承的进程中,在安徽省针灸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带头和推动作用。2002年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安徽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科为第二批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
安徽中医学院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原名针灸系,始建于1988年,1997年更名为临床医学二系,2002年与针灸经络研究所“系所合一”,两块牌子一个机构,2004年10月经学校批准更名为针灸骨伤临床学院。从1983年针灸专业初建,经历了二十七年的建设与发展,至今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已拥有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医疗保险方向)、康复治疗学等五个专业(方向)。二十七年的风雨历程,二十七年的岁月如歌,我院的专
“缪刺法”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其中的“缪”字显然不能简单用“错误”来解释。因此围绕着“缪”字的词义乃至读音,学术界存在争议。文章对古今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显示:“缪”字在字义上,主要有“差异”、“错误”、“交错”之不同;在读音上,主要有“(miu)(音谬)”、“(jiu)(音鸠)”的不同。文章又对“缪”字各音义探源析流,指出缪的“差异”是本义,“错误”是引申义,“绞结”、“缠绕”也是其本义,但不是
经络体系是古人意象思维下的产物中医的思维方式是意象思维,观象而明理。何为意象?直接观察,以“象”表述,尽量将对事物认识的综合性图象画面(意象),用语言描述出来。经络系统为何以十二经、十二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为主体构架?就是意象思维方式下的产物。《灵枢·经脉》开篇指出:“黄帝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日:愿卒
在明清时期我国两次西学东传过程中,西方“nenre”被译作“细筋”“脑气筋”等术语传入我国,此阶段“神经”解剖结构尚未见于我国医家对经络理论的阐述中,即其对经络理论认识基本没有产生影响。1774年日本杉田玄白在其译著《解体新书》中最早创用“神经”一词,1903年前后我国由日本引入“神经”这一术语,与此同时,由日译入的医著增多,受日本针灸医学近代化的影响,清末至民国时期我国一些医家在经络研究中开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