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一次重度灰霾天气过程分析

来源 :第十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j35wm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中尺度自动站资料、探空站资料,对2015年1月26-27日温州地区重度霾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度霾天气是由北方污染物输入和本地污染物叠加导致,根据201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霾的观测和预报等级》判定,此次过程出现中度霾与重度霾均有12个时次,其中重度霾持续时间达约11小时,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地区,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大气重污染天气十分少见,此次霾过程影响时间之长,影响之严重,在温州霾气象记录中实属罕见;500hPa在黑龙江及内蒙东部存在东北冷涡,涡后的槽线从内蒙东部延伸到内蒙中部,位置较偏高;中纬度地区以西风环流为主,在湖北南部至湖南北部有一浅槽,浙江上空处于西北偏西气流控制中,700hPa在甘肃地区有一阻塞高压,云南至四川一带有南支槽,江西至浙江一带处于弱高压脊控制,850hPa形势与700hPa类似,江西至浙江一带弱高压脊控制,风速较弱(4~6m/s),这样的三层都处于西北气流控制中,且风速较小,利于较好天气出现,不利于剧烈垂直运动的产生,为静稳天气形势;26日08时地面冷锋位于辽宁北部一河北南部一山西南部一带,冷空气前部向长江中下游南下扩散,地面冷空气南下扩散使得北方污染物随风南下,将浙北方污染物推至浙南,浙江南部辐合线存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利于污染物在浙南地区堆积;26日09时之前,温州本站风速均没有超过1m/s,09时以后,风速有所增大,但最大风速均没有超过4m/s,至15时温州本站的自动能见度降到了1500m,相对湿度为60%,这与"弱风速有利于污染物的聚集,降低大气能见度,形成灰霾"的观点非常一致;逆温层的出现使得水汽和污染物在垂直方向扩散时遇到阻挡,使污染物在低层积累形成高浓度污染,且700hPa以下风速均较小,扩散条件差,利于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汇聚,使得霾污染天气稳定维持;随着北方冷空气主体扩散南下,冷锋到达浙南一带,辐合线消失,至20时冷锋南下至浙闽交界处,温州地面转为一致的偏北气流,此时温州地区霾等级已经降为轻度,霾过程结束。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舟山各自动雨量站实况资料,基于Arcgis泰森多边形法计算舟山面雨量,与舟山日常业务所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算术平均法的操作最简便,但仅适用于
会议
  本文利用最新的较长时段的(1979-2012年)ERA-interim逐日200hPa风场、850hPa风场和500hPa高度场资料以及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计算季节内尺度上布和朝鲁等(2008)定义的
会议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 0.5°×0.5°再分析资料,结合自动站加密资料对2015年7月27至29日影响浙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天气过程是由高层东风波
会议
  登陆福建福清的1410号台风"麦德姆"给浙江中南部和西部带来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涉及温州、丽水、台州、衢州、杭州等多地区,致使农田受淹、房屋倒塌、公路和电力短时中断等
  本文利用历史台风定位资料,将东海台风(进入25°N~35°N、115°E~125°E影响浙江的台风)的路径预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至2013年共计22个东海台风,根据移动路径的不同
会议
  2015年4月12日早晨开始,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先后出现6-8级阵风,13日中午起,华东地区,包括安徽、江苏中南部,浙江、江西大部和福建中北部先后出现8-10级大风,至13日21
  2015年1月13-14日,受南支槽和东海低压发展影响,舟山普降大到暴雨,沿海普遍出现10级北到东北风.本文利用NECP/NCAR的1°× 1°再分析格点资料,及数值模式产品对这次东海
会议
  本文先分析了金华地区雷电气候特征,再根据浙江省2009-2013年闪电定位资料和金华地区地理信息基础数据,选取地闪密度、最大地闪强度等要素作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综合
会议
  强对流天气的破坏力极强,目前利用风廓线雷达研究强对流和强降水方面的文章较多,但是对地面大风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而大风的破坏力也不容小觑。作者收集了2010年以来义乌国
会议
  对金华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B)运行9年多的常见故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介绍典型的故障现象、报警信息、参数变化以及对应的基本原理、故障处理方法。通过对这些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