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PPH术与常规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对比研究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大肠肛门病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国际结直肠外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改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rocedure forprolapse hemorrhoids,PPH)与常规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评估。 方法:对24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改良PPH术组和常规PPH术组。观察手术时间(含麻醉时间)、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率、术后尿潴留,改良PPH术组明显优于常规PPH术组(P<0.05)。而术后疼痛、住院时间则二组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改良PPH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率低、术后尿潴留少等优点。
其他文献
完全性直肠脱垂为肛肠科较为常见的难治性疾病,其发病率约为0.53%~1.9%,平均患病时间达20年。长期的完全性直肠脱垂将会导致阴部神经损伤而产生肛门失禁、溃疡、出血、狭窄及坏死的危险,治疗以手术为主。本项目采用多中心、分层随机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设计,整个研究由3家医院协同完成,分成3个中心,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101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分为A,B两组,均行消痔灵双层四步注射疗法,A组为高浓度组
目的:探讨男性直肠癌病人在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的同时保留盆腔自主神经(PANP),对性功能,排尿功能及局部复发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男性直肠癌病例的随访资料,比较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组(58例)和不保留组(62例)术后性功能障碍排尿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局部复法率。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人术后性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10.3%和8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局部复发率分
目的:探讨急性肠梗阻性结肠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52例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例,术中进行有效的肠道减压、灌洗的治疗情况。行右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16例,行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术28例,行Hartmann术4例,单纯造口4例。结果:癌肿一期切除者44例,肿瘤切除率为84.6%。术后发生吻合口漏2例,占3.8%,左半结肠一期切除吻合者,经充分引流及支持疗法
目的:观察腰奇穴麻醉用于肛肠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观察,以腰奇穴麻醉为试验组观察了318例,以腰俞穴麻醉为对照组观察了267例,对照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试验组318例,麻醉效果良好253例,占79.56%;较好57例,占17.92%;一般8例,占2.5%;无效0例。对照组267例,其中用20ml局麻药组171例,麻醉效果良好102例,占59.65%
目的:观察用高频电刀痔切除术后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对166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成电刀组和传统组。电刀组92例,传统组74例。对术后切口愈合过程中创而肉芽组织形成时间、愈合时间、切口感染率对比研究。结果:电刀组92例,切口愈合时间平均24.3天;切口感染率5.43%;平均住院天数12.1天;创面肉芽形成时间平均4.9天。传统组74例,切口愈合时间平均22.1天;切口感染率5.4l%。平均住院天数1
当诊断为结直肠疾病时,多数患者会抱怨没有进食足够的纤维素食品。近40年来,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优点已经深深地刻在医生和患者的脑海里。蔬菜和水果是我们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纤维素在预防结直肠疾病中的作用却值得商榷。Dennis Burkitt及同事在对非洲对富食纤维素饮食的患者的痔病、结肠憩室、结直肠癌等疾病的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纤维素饮食具有保护作用。其后30年,高纤维索食品迎来巨大市场,供应量也日增
盆底疝(pelvic floor hernia)的疝囊与疝出物主要进入盆腔,可引起排便障碍。因其发生率较低,且受限于盆底肌肉的层次多、骨盆的围绕,使病人的体征不明显,诊断比较困难。按照发生机率,疝出位置依次为闭孔、会阴、坐骨,临床常见闭孔疝(obturatorHernia)、会阴疝(perineal hernia)、坐骨疝(Sciatichernia)。盆底疝内容多为腹腔内脏如小肠、乙状结肠等,与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施行低位和超低位前切除术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吻合口瘘发生率6.19%,多发生于术后3~14d,经营养支持、引流冲洗及转流手术治愈。结论:吻合口瘘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吻合口血供、张力大小、吻合技术及术后引流管是否通畅有关;如发生吻合口瘘,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排粪造影是指将造影剂注入被检查者的直肠和结肠内,在其排出前,排出时及排出后等状态下分别拍摄X片,动静态结合地观察肛管、直肠及盆底功能变化的一种检查方法。1984年Mahieu等系统地报道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随后受到了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国内1990年卢任华首次报道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在我国至今仍然采用卢氏诊断方法。本文就开展动态磁共振排粪造影,为盆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的新途径做一介绍。
目的:探讨应用聚丙烯补片修补因直肠前筋膜破损而致的直肠前突,观察便秘改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会阴阴道局部麻醉后经阴道分离阴道直肠间隙,修补薄弱的破损的直肠前筋膜后,于直肠前覆盖适当大小的聚丙烯补片固定缝合于直肠前筋膜和肛提肌上。结果:本组25例中均采用经阴道入路应用补片修补治疗直肠前突,手术总有效率为96%,其中痊愈率80%,显效率8%,有效率8%.本组病例平均住院(10.2±2.3)d,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