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知历史中增进人类和谐共处--博物馆在跨文化理解、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 :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2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差异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客观存在,经济全球化消灭不了文化差异。只有加强跨文化的理解和交流,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增进人类社会的和睦相处,才能够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聚集之地,是不同文化之间传递、交流的中介,在实现跨文化理解中应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通过对359家上市企业连续3年的数据分析,实证检验了制度环境、股权制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其他相关因素之后,制度环境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需要通过内部驱动力的中介作用产生;股权制衡正向调节内部驱动力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股权制衡度高有利于促进企业增加R&D投入,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而股权制衡度低对企业是否增加R&D投入,提升创新绩
通过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与梳理,提出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假设。通过对福建农林大学292位女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女研究生创业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冒险意识、创业教育、政策法规、创新精神和市场能力这些因素对女研究生创业动机具有显著的影响。据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以激发女研究生的创业动机。
针对中国目前科研学术过于强调基础类研究,对一些农业生产中的关键共性问题、技术开发以及成果转化重视不够,一些地方院所跟风从事基础类研究的现状,从科技发展、研究层次、创新方式、科研转化、服务社会五个方面论述了地方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中国农业产学研发展中的功能和定位,目的是为决策者、政策制定者、行政主管部门、地方农业院所以及科技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自1905年,张謇开风气之先,创办中国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打开国人的视野,到如今我国已有自然、历史、艺术乃至数字化等多种博物馆2400余座。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迅速发展也引发了我们许多深层思考。而如何使我们的博物馆更好地服务大众,传扬民族精粹,促进文化交流,并能长期持续发展也成了我们亟待研究的课题。
随着当今信息和交流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不断加强,全球化趋势日益凸显,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博物馆作为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物证的非营利性文化机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化多样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一直被寄予厚望。因此,对博物馆文化身份的廓清与确立非常必要。本文认为,在全球语境下,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工程,
依据和谐社会对博物馆承担社会服务的要求,本文着力分析和谐博物馆的内涵、研究范围,梳理博物馆不和谐的主要因素和表现,以及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转而陈述构建和谐博物馆的现实意义,并就如何构建和谐博物馆从人、物、机制等10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博物馆逐渐改变传统的展示理念,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展示手段,更为详细地诠释展品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及其背后的故事。本文以故宫博物院的展示实践为例,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博物馆诠释细节化中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全球化将致力于各种文化间的相互容忍和理解,促使各种先进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文建议博物馆应从充分利用藏品,努力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博物馆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走出去,引进来,促进国际间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加强博物馆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发挥博物馆协会和“大哥大”博物馆的作用,以五个重要战略措施来当好跨文化理解、交流的“中介”。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世界日新月异。由于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各国之间几乎已经实现即时交流。这使得人们很难想象各民族如何保持其文化的独立性。面对这一系列的情况,博物馆应该扮演何种角色,现在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博物馆是“发现时代”的产物,发展至今一直都安于其职。但是,就现今全球向即时沟通发展的趋势看,它们的“安逸生活”将不会长久。这并不意味着博物馆不能再保存那些尚存的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遗物,
博物馆美学是以人为中心,应用比较研究,对博物馆进行现代审美阐述的理论学说,是跨文化理解、交流的桥梁。首先,把博物馆效在人类社会美的历程中去考察,阐明博物馆的产生、发展与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历史联系,从而揭示博物馆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其次,对博物馆的基本要素和运营机制进行美学定位和论证,阐述博物馆的内容美、形式美、审美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互相关系,揭示它们的美学特征和工作规律。博物馆工作就是通过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