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非手术侧使用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预防中应用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IPC非手术侧使用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手术时开始行非术侧IPC治疗,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抗凝预防DVT,实验组术后继续行持续性非术侧IPC预防DVT,共85例;对照组术后行持续性双侧IPC预防DVT,共87例。术后3天后改为1小时,日二次。
其他文献
Purpose:To evaluate the transtibial technique and the tibial inlay technique by comparing the clinical results postoperatively.
低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factors,HIFs)属于螺旋-环-螺旋(bHLH)转录因子家族,包括三种亚型(HIF-1,HIF-2和HIF-3),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HIF-1及其氧感应元件HIF-1α。
目的:对骨科择期手术患者进行常规的心理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以采取预见性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对所有择期手术新入院患者由责任护士24小时内完成,采取主观评定法,即与病人及其家属直接进行交谈,进行评估,判断出心理状态的性质、程度,以确定有无心理问题,采取对应的护理措施。
目的下肢DVT轻者可以致残,丧失劳动力;重者可以并发肺栓塞(PTE)而致死,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做好DVT的预防及护理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目的:膝关节翻修术中的骨缺损是十分具有挑战的临床问题,也是影响翻修假体长期稳定的重要因素。然而现有膝关节骨缺损的分型是基于X线和术中情况的评估,并且往往忽视股骨前髁的缺损,本研究旨在通过膝关节翻修病例回顾分析,提出股骨前髁缺损的亚型,并指导膝关节骨缺损的临床治疗。
Objective:The purpose of our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outcomes of the suture-bridge and nonsuture-bridge techniques.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利用FasTfix全内缝合系统修补内侧半月板ramp损伤32例,同时采用自体腘绳肌腱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以MRI及二次关节镜检评估其愈合情况,以Lysholm评分评价其术后膝关节功能。
目的 探讨人类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表达及Aggrecan基因串联重复多态性(VNTR)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9例患者及健康人群113例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闭合撬拨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跟骨舌形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自2006年5月至2009年10月共收治32例(35足)跟骨舌形骨折,男23例,女9例;年龄25~46岁,平均37.6岁.
目的:探讨90岁以上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科收治的52例90岁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此类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多为急诊入院,病情复杂多变,我科在原有的护理评估的基础上,持续改进,优化流程,制定了高龄骨折患者急诊收治流程,并自行设计患者交班表,即突出存在护理风险的患者及事项,又针对每位患者的病情及心理特点,重点标注,重点交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