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业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来自中国的证据

来源 :中国铁道财务会计学会,中国交通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iaxun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应用1952~2004年共53年的数据,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了民航业增长和GDP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尽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都说明民航运输量(民航总周转量、民航客运周转量、民航货运周转量)、民航运输增长率(民航总周转增长率、民航客运增长率、民航货运增长率)与GDP水平显著相关。但只有民航运输量主要取决于GDP水平,而GDP增长率的变化只能解释大约17%的民航总周转增长率的变化,民航总周转增长率并不主要取决于GDP增长率。 采用配对均值检验法,我们发现民航客运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平均差值为9.78%;民航货运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平均差值为8%。 本研究对政策制定的启示是:对我国民航业的容量控制要考虑到我国的GDP总量水平,使民航业的运力与国民经济总量相适应。本研究对民航经营企业实践的意义是GDP的增长率并不能解释民航业的增长率,因此,不能单纯根据GDP的增长来预测行业未来的增长情况。
其他文献
本文对ECR流通模式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ECR的来源、ECR与传统流通模式的比较、ECR的基本理念、ECR的管理模式、ECR的主要技术方法、ECR的实施条件、对中国商业实施ECR步骤的建议等进行了论述。
本文设计了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的偏好度指标,并以此为工具,利用BVD数据库测算了近年国际上国有企业的产业分布偏好度,对国有企业重点的分布的产业领域进行了排序,并分析了决定产业分布偏好的共性因素。对国有企业产业分布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国有企业,并指导今后改革。
近年来,我国核保险业务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与保险业“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了更好地贯彻又快又好、做大做强保险业的战略目标,中国核共体应抓住当前发展的有利时机,在稳步增加境内核保险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境外核保险业务,从而提高我国核保险的整体承保规模。
改革房地产税制,推出物业税政策,在税制本身的政策设计之外,必须同时考虑以下问题:科学确定税种名称、建立税基评估管理体系、评估房地产市场和宏观经济对新税制承接效果、新税制的税收负担和税收归宿;整合现有房地产相关税制和税收征管资源等。这些相关配套政策评估、管理机制设计若不先期进行,房地产税制改革、物业税都无法如期推出,即使勉强推出,效果也将大打折扣,这在世界其他国家相关税种征收中不乏先例。
近年来山东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利用有效劳动和人力资本外部性经济增长模型对全国和山东省1978~200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力资本等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人力资本越来越成为促进山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直接贡献率和间接贡献率都超过了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山东经济增长模式”已经开始了由“物质资本投资推动”向“人力资本推动”的转变。
中国的棉花进口自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达到了创纪录的198.4万吨、265.3万吨与364万吨,该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于现有的贸易状况,本研究通过模型计算得出:国内棉花市场价格的波动受制于国际棉花市场价格波动的基本结论并通过经验数据得出滑准税在稳定市场价格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现行的滑准税制度实际上存在的“税率阶梯”、“价格锯齿”、“临界变动”与“纱线替代”
在我国税收立法、企业所得税征管实践中,建立受控外国公司税制尚属新的课题,需要通过不断探索来逐步完善。为加强税收实践中的可操作性,本文借鉴国外受控外国公司税收制度的做法,从受控外国公司界定、适用所得的界定、适用国家或地区的范围、免除条款等方面,就我国如何防止纳税人利用避税地避税,并兼顾鼓励和扶持纳税人境外投资进行探讨。
“公共强制理论”是安德烈·施莱弗等人提出的政府监管理论,该理论认为只有在无序的程度过高,令私人秩序甚至法院都不能加以有效控制的情况下,监管才是必需的。在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着国际化竞争和国家培育两难困境的情况下,公共强制理论提出的公共规则的私人执行策略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监管可能成为一个有效的制度选择。
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的框架下来剖析中国台湾地区PC产业升级的历程,台湾PC产业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本文认为其中最重要是在全球价值链下台湾PC产业通过国际代工模式吸收各种链接中所扩散的知识,并在国际链接和本土链接的共同演化下,实现其PC产业的升级。台湾PC产业升级的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的启示。
本文基于有偏技术进步的理论及经验估计方法,运用世界银行对我国四省1980~1994年部分国有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识别技术进步的规模偏态和要素偏态。结果显示:①要素投入是有偏的,呈现资本使用型和相对高技能劳动力偏向型特征。②国有企业规模下降。对技术进步率和要素份额变动源泉的分解揭示,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非中性配置效率的影响极小;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滞后、要素价格机制的缺位是影响企业要素偏态选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