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不同状态影响下汶川地震灾区两次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来源 :2008年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lecom_god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NCEP 1°×1°逐6小时分析资料,对2008年9月22-26日发生在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及其周边地区的连续性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连续的暴雨事件可以分为2次过程:第1次过程(22-24日)主要是稳定维持的副热带高压边缘的热力对流降水,大气不稳定能量很强,中层的弱冷空气侵入导致短时强降雨;而第2次过程(25-26日)为副热带高压东退复又西进过程中的锋面稳定性降水,大气为中性或稳定层结,但低空急流和动力抬升条件明显优于第2次过程。两次过程在水汽条件、不稳定条件和抬升机制等方面均有一定差异,而这些差异与副热带高压的状态变化有密切联系。
其他文献
本文对海水淡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随着水资源短缺形式的日益严重,海水淡化已经成为解决全球水资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许多钢铁企业选择沿海建厂,对于沿海钢铁企业,没有充足的淡水资源可供利用时,可以采用水电联产、热膜联产海水淡化技术,这样可充分利用钢铁企业内部的余热资源,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同时产生不同水质的淡水,可以满足不同的用水需求。海水淡化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沿海钢铁
本文分析了中国海水淡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中国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战略与规划。研究指出,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拓宽融资渠道,统筹规划、强化指导、因地制宜地发展海水淡化产业。
本文阐述了6、7#高炉水渣循环水系统溢流问题的原因及循环水系统溢流给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对水渣循环水系统的调查研究,找到了系统水量没有实现动态平衡的原因,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文对本钢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必要性进行了阐述。目前本钢污水只进行了初步处理,没有进行深度处理便做为补充水,再次进入循环系统,导致含盐量不断富积增高,必须在现有污水处理的基础上增加深度除盐工艺,实现盐的平衡。
本文介绍了马钢新区120m3/h焦化废水处理装置的工艺流程,分析了工艺条件及影响因素,针对试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台湾地处全球季风最显着的地区之一,地形特殊,天气多变。东部山高平原少,尤以花莲地区为最。花莲西倚中央山脉,与台中、南投、高雄三县为界,交界处与县境内,高山耸立,三千公尺以上之山峰约四十座;如毕禄山(3370公尺)、屏风山(3248公尺)、奇莱北锋(3607公尺)、立雾主山(3069公尺)、太鲁阁大山(3282公尺)等,南有高千余公尺海岸山脉,北接宜兰,南衔台东,东临太平洋,离岸约200公里至300
台风是自然界最具破坏力的天气系统,也是台湾最重要的灾害天气,但其所带来的雨量亦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水资源之一。然而,在1995年,许多台风过门而不入,并未带来足够的降水,使得全省水库贮水量持续下降,因此造成缺水及限水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农耕及经济民生。另一方面,1995年的赖恩台风于9月22日掠过恒春半岛外海,因为路径预报的轻微误差以及暴风半径的减小,使台湾大部分地区民众度过一个少风、少雨的台风假日
观测显示,台湾东至东南方近海,常有窄而长之线状对流出现.此类对流窄带较常见于初夏与冬季,多于夜间形成发展,其走向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距岸约15-50 km,宽度则约仅5-10 km。其形成之环境条件并非伴随锋面,而是当环境盛行东北至偏南之向岸风,而台湾东南沿岸出现西北至西南之离岸风时。因此,夜间之局部环流,例如陆风或山风所产生之离岸流,在低层与向岸盛行气流间所产生的辐合,极可能为近海线状对流形成的原
台湾位于西太平洋台风的主要侵袭路径上,平均每年约3-4个台风影响到台湾区域。台风伴随的强风不只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伴随的豪雨常造成更重大的淹水或坡地灾害。根据统计,每年因台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新台币200亿元。于5、6月间常受梅雨锋面滞留影响,不同尺度对流系统于短时间内出现大量降雨,造成民众伤亡以及重大的经济损失;以2005年0612豪雨为例,几天内部份地区降雨已达到1000 mm以上,也造成台湾
台湾位于北太平洋西部台风生成后主要的移行路径上,每年平均有3-5个台风侵袭并造成灾害。7-9月为台湾的台风季,在这三个月中平均每个月有将近一个台风侵袭台湾地区。过去十多年来,每年台风为台湾带来全年总降量50%以上的贡献,却也带来平均一年一百亿以上的损失。因此气象局将每年的台风预报视为重点的工作之一。不论是过去几年建立全岛更密集的自动气象站及雨量站观测网,还是近十多年来所建构的环岛气象雷达观测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