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变条件下高拱坝整体失效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特邀报告

来源 :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yeryonec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拱坝的整体破坏机制和相应的分析方法是拱坝安全性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至今对整体破坏的力学机制没有统一的认识,也没有一个具有力学理论基础的可行方法。本文简略介绍拱坝现行的安全性校核方法,指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力学系统的稳定性理论,揭示了高拱坝整体破坏的本质是稳定性问题。基于其破坏过程中荷载位移曲线的特征,论证了高拱坝的失稳破坏是一种由于材料非线性引起的、始于强度破坏的物理不稳定现象,失稳形式为极值点失稳。展示了拱坝整体稳定性的一些分析方法,指出基于弹塑性渐进分析的间接法是目前进行拱坝整体稳定性的可行方法,并通过物理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同时,也指出该方法并非直接从力学系统稳定性理论导出,科学的分析方法与失稳破坏判据应通过物理扰动方程的研究得到。揭示了非线性对拱坝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理想弹塑性本构和几何线性处理均会高估拱坝的极限承载能力,偏于不安全。给出应用突变理论确定大坝极限承载能力的条件。提出确定极限承载能力的最大弹性变形能判据。
其他文献
龙滩水电站所在地区地质电阻率极高,按常规方式进行接地无法满足规程要求。在确保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工频接地电位升高按5000V控制,利用库区红水河河水与河床浅层电阻率较低的有利因素,通过采取在库区上游红水河中敷设大范围库区接地网并与原有接地系统连接等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整体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取得了预定的效果。本文对龙滩水电工程的接地系统现状及要求进行研究、实施及测量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主汽压力及煤量波动是影响锅炉节能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抗磨煤机启停时的初始煤量扰动和控制系统抗煤质变化扰动两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试验研究和数据分析,在控制优化方面是一种很好的有益尝试;在通过多次实验和在线调整后,此优化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初步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控制系统优化在节能降耗方面应用。
起落架系统是飞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其工作性能直接影响到飞机起飞、着陆性能与飞行安全。在现代飞机起落架的各个工作部件中,收放机构在使用中发生失效的概率高达34.4%,因此,开展起落架收放系统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CATIA和LMS软件,考虑起落架在收放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各项载荷,并根据各载荷影响的大小和仿真的条件对其进行了简化,通过建立某飞机起落架收放机构多体系统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气动阻力
地铁、路桥桩基以及高层建筑深基坑开挖等地下工程项目的施工,对城市既有地下管网的安全运行带来了巨大影响。针对地铁暗挖过程中由于土体应力损失造成的既有管线结构性状影响展开研究,采用控制地表沉降的方法,分析了暗挖施工掌子面推进过程中平行于区间隧道的地下管线的应力变化,同时考虑了施工步序的影响。通过建立理想暗挖隧道模型,分析地表差异沉降,不仅有利于控制浅埋地下管道的安全性并判断暗挖断面前后沉降曲线的拐点,
由于压力分散型锚索各锚固单元长度的差异,采用传统的张拉工艺会导致压力分散型锚索各单元的荷载差异,给锚索加岡丁程带来隐患。本文针对压力分散型锚索的结构特点,对采用整体张拉、等荷张拉、补偿张拉和循环张拉等锚索张拉以及相应的荷载差异系数进行了讨论,对不同张拉方法的工程适用性提出了建议,期望对加固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目前,在我国小净距公路隧道已应用到越来越多的实际工程中,双洞小净距的开挖有着相互的影响作用,并且随着两洞净距的不同,其影响程度不同。为了分析其影响规律,本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净距下,采用上下台阶开挖的小净距隧道围岩特征部位的位移、应力变化情况,并重点关注了对小净距隧道稳定性起决定作用的中岩柱的围岩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后掘进洞开挖对先掘进洞的影响较大,随着净距的增大影响程
水下爆炸对船体的作用一是直接压力,另一个是使船体产生加速度,而且,不仅仅是船体产生加速度,其附加质量(也称附连水质量)也产生相应的加速度,即:爆炸要同时改变船体和附加质量的动量和动能。水下爆炸作用下结构物的相应研究极其复杂,计算量极大。  本文以复合材料船体结构形式选型为目的,根据能量原理、动量原理和达朗贝尔原理,将爆炸载荷等效为静载。研究五种船休构造形式对此等效静载的响应,据此选择船体结构形式。
本文进行了6个钢管硅砂混凝土矩形梁的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核心混凝土采用的是沙漠特细砂部分替代细骨料。试验参数保持梁宽不变,改变梁高。结果表明,钢管硅砂混凝土矩形梁具有较高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将普通钢管混凝土矩形梁的抗弯承载力实用公式计算结果与钢管硅砂混凝土矩形梁的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本文介绍了海洋环境中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原位监测研究与应用的新近进展。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监测的概念、原理和作用,欧洲第一代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顶埋式梯形阳极和后置式无损监测传感单元及其系统,以及通过国际合作研究发展的基于电化学原理和光纤辅助技术的第二代耐久性监测技术,尤其是结构各部位钢筋脱钝腐蚀的个性化判据捕获方法和作为后置作业前提的微创介入技术。工程实践表明: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状态进行持续监
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岛隧工程作为香港、澳门和珠海50多公里连接线的一部分于2010年底开工,近6公里长的沉管隧道是世界上目前已建和在建工程中最长的砼沉管隧道,为了将来30万吨油轮满载通航,隧道最大埋深达到海底约40米深;连接线桥梁和隧道的转换通过两个海中人工岛来实现。如果考虑本工程相对差的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大跨度、恶劣的海上施工条件、以及在软弱地层上填海造成的两个人工岛与隧道的复杂过渡段等,港珠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