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雨凇结体分类的初步探讨

来源 :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暨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50周年纪念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pgx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2月我国南方持续低温,发生严重的冻雨灾害,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冻雨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是:从云中落下的雨滴是过冷的,或略高于0℃;地面持续低温,地表与地物均维持在负温,过冷雨滴落在地表上即可冻结形成雨凇.另一方面,雨滴冻结时会释放冻结潜热,提高自身和附着物的温度,而地面气温、降水强度和风速等对冻结潜热的转移有影响,导致形成结构和形状多样的冻雨凇结体.本文对收集到的有关冻雨灾害的照片进行分类和分析,对其形成原因作了初步探讨,并借用检测北京自然降水冻结核实验的资料绘出5类降水均匀群滴的冻结温度谱,以此作为参考,探讨中等大小雨滴可能维持过冷却的程度.
其他文献
烟草是玉溪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柱,玉溪特殊天气气候决定着发展烟草产业必须依靠人影响.需求引领发展,突出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以人工影响天气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建好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支撑人工影响天气发展.玉溪市气象局对此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初步成效.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西藏旱涝灾害频繁,有雨成灾、无雨成旱,干旱成为西藏一些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存的最大威胁,本文介绍了空中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飞机增雨作业的技术保障和飞机人工增雨作业的组织保障。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为防灾减灾的科学手段,其作业效果和效益越来越受人们关注.本文通过"物理评估"、"统计评估"两种评估方法对玉溪市2006年一些典型的个例进行分析,通过"经济效益评估"对2006年的人工增雨效益进行评估,得出2006年玉溪市的人工增雨效益.
随着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业目的正由应急抗旱减灾型向以改善生态循环的常年作业型转变,尤其是水库上游地区增加降水、降雪蓄水和高山无职守地区作业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这些地方多处于偏远和高海拔山区,高炮、火箭作业不便,急需一种能够远程控制,且可固定的地面播撒作业工具。本文介绍了地面燃烧播撒系统国内外的应用概况,阐述了地面焰条燃烧播撒系统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跟踪分析2007年8月11日咸阳地区一次高炮消雹作业过程的雷达回波资料表明,高炮消雹作业的效果是显著的。作业前后,回波在强度、高度和强回波高度上都有明显变化,有效地扼制了雹云的发展,在一些地方明显减弱,局部化雹为雨,起到了有效地防灾减灾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冰雹灾害的情况,对天气形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雷达回波,阐述了防雹作业的效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加、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了解我国空中水资源状况,科学合理开发空中水资源,对于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状况,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中国云的物理特征,特别是云水含量(Cloud Water Path,CWP)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不仅对研
降水是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复杂天气现象,定量降水估计对于天气预报,尤其是对产生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今气象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它出现的变率很大,常随时间、地点而异,影响因子错综复杂,而常规气象观测网站距离一般都大于中尺度系统的水平尺度,尤其在暴雨多发的山区,测站更为稀疏,这使得常规测站难以实现对暴雨系统的监测和跟踪。本文介绍了反演所用的基本资料,阐述了云微物
直路式等速负压多级稀释气溶胶动态检测风洞检测系统,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第6课题"人工增雨及消雾装备研发"暖云吸湿性催化焰剂研发的关键检测设备.该风洞采用负压、等速等气溶胶取样技术,以避免取样过程中改变气溶胶的粒径分布,从而得到有代表性的测量结果.该风洞的所有进气口均安装有高效低阻空气过滤器,减小了气溶胶本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使用静电取样器、FSSP及PCASP等测量
采用多因子综合相关概率法、多参数点聚图法,综合对宁夏川区2003-2006年汛期160个暴雹天气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找出了多普勒雷达识别宁夏川区强对流天气的定量综合预报指标.结果表明,综合指标达到2.8时,识别冰雹、暴雨等强对流天气的成功率达87.1%.
云微物理过程和宏观动力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强降水过程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气象学家在这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广泛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例如,层状云对积云发展和降水的促进作用,斜坡地形上不同环境风对对流云发展的影响,云场宏观特征的数值模拟,散度和涡度的分布与下击暴流的关系,辐合带、涡度带、上升运动区、湿对流不稳定区和深厚湿舌的叠置对产生暴雪的重要性,倾斜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之间的准稳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