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创新发展的突破路径与对策研究

来源 :2016年中国人文地理学联合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47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提到首要位置,明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东北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勿容置疑创新是破解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发展活力和能力、探索新模式与新业态的核心着力点。本文在阐述创新发展与全面振兴关系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实施路径和对策措施抓手,提出了重构产业发展的智库体系、人才精准配置、大农业稳基增效、创新链支撑产业链等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以及以功能区为平台构建创新发展环境与区域创新载体的观点。
其他文献
东北地区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总量,并且资源型城市众多。这些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但伴随着资源开采和开发的不断深入,资源型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产业结构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而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资源开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引入协调度模型,选取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四个方面的指标,使用熵权法进行测算,从
采用GIS网络分析模型与铁路时刻表数据集成方法测算全国2318个县级以上城市高铁可达性.根据2008-2014年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在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阶段,多个区域尺度探讨高铁可达性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高铁可达性与高铁出行便捷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外围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珠三角地区)与高铁干线区域为高铁可达性获益最多地区.这种
东北地区的人口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振兴老工业基地以来,人口分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于集中指数、人口重心迁移和ESDA分析方法,对2003-2014年东北三省36个地级市的人口分布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2003以来,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增长速度大大减缓,多数地区年均增长量出现负值;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方向移动;人口分布呈不均衡态势,且人口集中指数在不断增大;人口分布存在较强的正
运用二象对偶理论,将区域旅游创新系统分为状态子系统和过程子系统。前者表征创新能力,后者表征创新效率。以珠江三角洲9城市为研究对象,借用区域创新二象对偶评价模型,构建区域旅游创新评价的指标体系,借助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各地市旅游业子系统的创新水平、区域旅游创新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协调发展水平。通过对区域旅游创新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水平进行评价、计算、归类,发现珠三角9个城市旅游创新发展呈现U型的不协调发展
以中国27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构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与绿色化(“五化”)协调发展水平及其效率综合测度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了2008和2013年各城市群“五化”协调水平及效率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 表明:①中国城市群“五化”发展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均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五化”协调发展类型以较低协调和中级协调为主.②中国城市群“五化”协调度呈现“
以南京主城区为例,运用空间分析与社会记忆理论,探讨街巷地名时空格局与变迁机制。发现:新增地名的密度由外围向中心递减,消失地名的密度由中心向外围递减。老城南既是现存街巷地名密度最大,也是消亡强度最大的地区。新增地名在20世纪50~80年代集聚于下关区沿江地带与老城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散布于老城区外围。从民国开始,政府成为命名主体,民间力量有弱化趋势,政府主导性与企业自主性不断增强。现存街巷以周边
作为长江经济带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直辖以来的重庆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作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的典型,其内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日渐突出,二元经济结构形成。过大的经济差异不利于其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贫富差距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社会和管理问题。本文以一圈两翼的地理格局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重庆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重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较为明显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隅的沿江沿海交界处,位于我国一级开发轴线“T”型的顶点,与上海隔江相望。南通市域城镇形成和发展是伴随着陆地的不断长成而自西北向东南不断推进的。在早期,江海岸线的变迁对南通市域城镇形成与分布有决定性的影响。南通市域海岸线变迁与成陆历史一致,随着陆地的不断长成以及与沙洲的不断连并,海岸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呈不规则弧形推进。其蓼角咀由汉代秃形沙咀,演变为唐代尖形沙咀,而后演变为宋代南北
乡村旅游在面临巨大市场的同时也面临开发同质化、“千村一面”的问题以及配套设施不健全、监管不善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在评价古村落旅游时缺乏全面系统的方法.游客感知是客观全面评价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以苏州市东山镇太湖沿岸重要古村落陆巷为例,以游客体验为切入点对于旅游资源进行量化评级,基于游客感知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合构建评判指标体系模型,对陆巷古村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城市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庞大系统,较难及时、准确、科学地把握与调控城市管理与发展情况。城市体征是判断城市状况的关键,既有利于对城市建设实施监督和引导,又有利于对城市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步伐的加快,如何科学地评价城市的质量和水平重要性不断增加。然而,从城市管理的现状来看,其许多方面仍然停留在传统经验阶段,没有完整的基础数据,缺乏经常性的定量分析和比较健全的动态管理制度。改革